对事业最好的致敬,是义无反顾、全力以赴地将蓝图变为现实。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3236个档案主管部门、417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52534名档案专职人员的当务之急,是按照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部署,守正创新、真抓实干,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怎么干?会议传递鲜明信号:必须实打实,硬碰硬。
面对突出问题,不回避。试举一例。《2023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档案主管部门3236个,专职人员5580人。其中,中央级1个296人,省级31个527人,副省级16个86人,地级411个1032人,县级2777个3639人。以平均值测算,地级、县级档案主管部门专职人员均不足3人。对此,会议强调,深入落实“党管档案”原则,各级党委办要认真履职,保证领导力量和必要的工作力量,厚实工作基础。
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体现了迎难而上的勇气,考验着落地执行的能力,尤需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一方面,等不得。机会窗口稍纵即逝,当快则快。“快”不只意味着提高效率与执行力,更强调时度效的统一。如,紧抓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两重”“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等有利契机,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使买足球的软件带资金带政策的项目纳入国家、地方或有关专项规划“大盘子”,牵引整体效能提升。
另一方面,急不得。会场上,一个细节意味深长:两次提及11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档案条例,但紧接着强调,如果未出台地区采用“移植”的办法,虽快虽容易,但不可取。关键要高质量,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事实上,无论是数字化转型的大势所趋,还是亟待突破的卡点瓶颈,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慢则慢,持续以高质量为导向,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把基础打实。
实打实的举措,求的是实质性突破。这其中内蕴张力,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注意力应投向哪里?著名的“二八定律”启示我们,80%的价值由最重要的20%决定。只有抓住最具四梁八柱性质的重点事项,把各项资源投注其上,才能切实发挥撬动效应,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可感可及的突破性成果。会议给出清晰指引——
全面记录改革大力宣传改革,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买足球的软件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
谋深谋实档案强国建设的推进步骤和阶段任务,高质量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
着力培养事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史、民国史、明清史专家。
……
这些重点强调的工作,有的体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有的是阶段性紧要任务,有的瞄准长期结构性问题。虽然面向各不相同,但取向相通——让解决问题成为推动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力。这彰显了以档案工作自身现代化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与努力。
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将看到档案工作越来越凸显的存在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69项改革任务中,有的是需要档案部门推动落实的,有的是需要档案部门参与配合的,有的是需要档案部门提供服务的。不管是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总结改革经验,为党委政府推进改革提供资政服务,还是深入研究涉改领域档案收管存用具体情况和特定需求,扎实推进档案服务改革等,抑或是加强档案宣传,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政治、讲道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同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这些方面无不是档案工作融入改革、参与改革、服务改革的“广阔天地”。
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将档案职业误读为简单的记录员、保管员。但其实质却是在深刻理解制度机制、运行逻辑、运转规则的基础上,确定哪些记忆应该得到保存的高阶管理活动,核心是作判断。而判断得是否精准,考量着政治眼光,有赖于理论武装。对新时代档案工作者来说,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在学以致用中推动工作发展,是最为根本的成长之道。
职业荣誉感从何而来?且看我们立足本职所创造的精彩。拿利用服务来说,十年前,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1477.8万卷、件次。十年后,这一数字变为2844.0万卷、件次,增长92.45%。社保、医保、户籍等专业档案利用更为频繁。仅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档案管理中心一家单位,年均提供利用就达155万户次。这一变化,不是从天而降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档案工作者在伟大梦想的吸引感召下,拼出来、干出来、创造出来的。
生逢盛世,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
新征程上,唯有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23日 总第4242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