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足球的软件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查询大厅 > 开放档案查询 > 援藏档案
永不褪色的情怀——岳阳市一中西藏班办班25周年回眸
编稿时间: 2020-11-10 13:41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岳阳人的西藏情怀

“25年了,整整25年了!”站在岳阳楼上,遥望祖国的雪域高原,岳阳市一中第一届西藏班班主任,73岁的熊惠英老师显得特别激动。回想起第一届西藏班孩子们到来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85年8月30日,50名藏族少儿,在两名藏族老师的带领下,风尘仆仆地从青藏高原而来,在洞庭湖边的城陵矶码头下了船。熊惠英在码头迎接了他们,并留下了一张如今已经泛黄的合影照片。照片上,孩子们洋溢着稚嫩而略带羞涩的笑容,其中,最小的孩子才11岁。当天,岳阳市大街小巷到处挂满横幅:热烈欢迎西藏孩子来岳阳求学!岳阳市一中更是张灯结彩,如过节一般。从那刻起,岳阳人就与西藏班孩子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岳阳市一中是全国第一批开办西藏班的学校之一。现有在校藏族高中学生471名。从1985年秋起开办西藏初中班,2000年改制办西藏高中班,25年来,岳阳市一中共为西藏培养了合格的初中毕业生1125名,高中毕业生868名,高中毕业生99%被大学录取,其中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达86.2%。

25年来,洞庭湖水潮起潮落,西藏班班主任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没变的是回响在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变的是岳阳人办西藏班的热情!

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西藏这片占我国领土八分之一的土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在这片神秘辽阔的土地上,经济、文化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很落后,文盲、半文盲占区内总人数的70%。因此,尽快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不仅是藏族人民的迫切愿望,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1984年。北京中南海。一个春雷般的声音响起——智力援藏。

时任岳阳市教委主任的陈白玉闻讯湖南有援藏任务后,专程赶赴长沙,从省教委手中“抢”回了这一任务。岳阳,成为湖南智力援藏第一市。

1985年9月16日,在热烈的鞭炮和锣鼓声中,湖南省首届西藏班正式开学了:湖南省教委赠送了一台崭新的衡山牌大客车;岳阳市政府送来了一部21英寸彩电、一个大冰柜、一台洗衣机;市仪电站送来了电子琴等文体用品;岳阳楼小学送来了2000册图书;岳阳楼公园、岳阳儿童乐园领导承诺免费让孩子游园;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都表示优惠让藏族师生就医……

岳阳市教育局对西藏班“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历届局领导班子都有一名副局长具体分管西藏班学生的教育工作,现任教育局长王志明更是亲自主管西藏班工作。市教育局对西藏班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方针,在各方面给予特殊支持、照顾。西藏班开办以来,中央、省、市先后为西藏班拨款达3000余万元。

西藏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胡耀邦、薄一波、阿沛·阿旺晋美、李岚清、热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湖南省成立了援藏教育办公室,专款援助岳阳少数民族西藏教育。年年春节和藏历年,省政府、省教委领导都要到学校看望西藏班的孩子们。岳阳人更是对西藏班孩子关怀备至,真真切切把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看作“心头肉”。“25年来,每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春节、藏历新年等重大节日、仪式,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都要亲临祝贺,赠送慰问品。这已经成为了岳阳的一个传统。”王志明说。

其实,作为一个教育局长,王志明对西藏班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岳阳市一中的老师们至今还记得:

2005年4月24日,星期日,晚上。这天,王志明走马上任教育局长才两天。他没有和学校打招呼,轻车简行,来到岳阳市一中,特意走进了高三年级教学楼,看望了正在晚自习的藏汉师生们。他对学校负责人说:“离高考只有40天了,学校要注意教学方法,注意调整好学生的心态,注意学生的饮食,让藏族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心态迎接考试。”离开的时候,王志明表态拨专款2万元改善学生伙食。

藏族孩子们是岳阳人民的骄傲。爱藏娃,教藏娃,护藏娃,并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理发师、洗澡工、裁缝、下岗工人等普通百姓,他们都自觉承担了藏娃阿爸阿妈的责任。

“办学以来,岳阳市民没有不知道西藏班的。全市已形成了关心、爱护藏族学生的良好风气。”岳阳市一中校长廖炳晔说,藏族学生出现在哪里,都会受到社会的爱护和欢迎;藏族学生有什么困难,社会各界就会纷纷伸出友谊之手。

岳阳市红十字会在春节前为学生送来运动衣、运动鞋等慰问品,中银大酒店中秋节为每个西藏班学生送来了月饼。岳阳楼区个体者协会每年3月5日都要组织个体经营户到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他们为藏族学生缝衣、补鞋、理发,修理手表、眼镜和收音机等,20多年来从没间断。

“伊美时装店”老板杨春娥经常上门为藏族孩子缝补衣服。有一次,她发现有些孩子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合身,不久她就拿来了150多件夏装捐赠给他们。藏族孩子西饶拉姆激动地说:“岳阳人民亚布都(亚布都意为真好)!”

更有意思的是,岳阳街头市井商贩都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卖出的商品汉族学生不能退的,藏族学生可以退。

廖炳晔深情地说:“岳阳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内地城市,没有投入优势和地域优势可言,经济、交通条件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但是,岳阳人民把当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学楼、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宿舍、最好的食堂给西藏班孩子们,每年拿出省示范性高中100多个学位给西藏班孩子们,这是岳阳人民对西藏孩子的厚爱,也是对西藏班最大的支持。”

岳阳市一中是百年名校、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目前,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34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116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在西藏班任课的教师均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本科学历100%,其中高级教师占50%以上。“在我校,凡能在西藏部担任一轮班主任的教师,在汉部大都是先进班主任。”校党委书记李赞辉说。

岳阳人办西藏班的热情赢得了累累硕果。老校长游庆福介绍:从2006年到2009年,岳阳市一中西藏班高考本科上线率由67.1%到75.5%再上升到82.3%、92.4%。淘汰率由16.5%到10.0%再下降到3.1%、1.27%。2003年,首届高中西藏班81名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被北京大学等56所重点大学录取。近五年,次吉卓嘎、刘萨、毕宁瑞、黄舟、格桑旺久五位藏族学生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肯定,先后被评为岳阳市教育援藏先进单位、湖南省智力援藏先进单位、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2007年,率团来湖南考察的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称赞:“岳阳市一中已成为全国内地举办西藏班的一面旗帜!”

精心培育“格桑花”

在25年的办学历程中,岳阳市一中在办学模式和学生德育工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北有辽阳,南有岳阳。”教育部领导曾经这样评价。25年来,岳阳市一中始终以“智力援藏,汉藏融合”为宗旨,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两统两特”办学模式走在全国西藏班前列。

“两统两特”是指“统一管理、统一要求、考虑特殊、办出特色”。概括起来就是从全封闭式,到半封闭、半开放式管理,再到现在的汉藏学生全融合、全开放管理。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对岳阳市一中来说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创办之初,由于没有先例,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就以保平安、求稳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专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西藏部。”副校长孙礼说,内地办西藏班,不是把西藏的学校搬到内地了事。最初,岳阳市一中西藏部负责整个西藏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工作,这种自成一体的管理模式使得安全稳定得到了保证。但是这也局限了汉藏学生共融与双赢的渠道,未能完全实现办内地西藏班的初衷。

2000年,教育部部署岳阳市一中改制办西藏高中班。这样一来,培养的对象和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管理如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顺利成长。在此情况下,岳阳市一中制订了“两统两特”的管理原则。为此,学校对西藏部进行了大规模改组,使之由原来的职能部门变成协调部门,将西藏部各班纳入大年级统一管理,除寒暑假西藏部独立组织活动外,其余时间全校一盘棋,汉藏学生统一对待。

西藏部主任孙跃军告诉记者,现在汉藏学生无论上课、考试还是文体、社团活动,都完全融在一起。随着彼此接触交往机会的增多,学生相互了解彼此民族文化的机会也多起来。尤其开展藏汉学生手拉手互助互学结对子活动以来,藏汉学生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西藏班管理模式尽管难度很大,但从大局思考,应该是最有利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种模式。”孙跃军说。2009年11月上旬,中南民族大学杨胜才等几位专家受国务委员刘延东的委托专程来校就西藏班办学模式进行调研,对岳阳市一中的汉藏学生全融合、全开放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岳阳市一中在西藏班德育工作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学校紧紧围绕三条主线展开德育工作,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进行两个维护教育,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突出一个中心:知我西藏,爱我西藏,藏汉一家,振兴中华。

每一个汉藏新生开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西藏部德育室。记者在学校领导陪同下来到德育室。唐代西藏同中原的亲密往来,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毛主席设宴祝贺和平解放……大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图片、文字资料,让人走进德育室,即对西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孙礼告诉记者,这间德育室是岳阳市一中用两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我们创办这个德育室,旨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藏的主权,西藏的人权,西藏的文化,西藏的佛教,西藏的风光,西藏的民俗风情……让藏汉学生用感性的眼睛和理性的眼睛,或者说心灵的眼睛,领略一个美丽真实的西藏。”

“我们还开辟了十个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了一批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十大品德教育系列。”孙礼说,如学校传统教育、三湘伟人故里行、军事夏令营、西藏历史知识竞赛、函授家长学校等。

全员育人是西藏部的另一特色。几乎每个教职员工都担当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现任主管西藏部副校长胡光泉告诉记者,每一位进西藏部的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熟悉西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信仰和民俗等,对西藏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这些孩子们学习任务完成后,仍将回到西藏,为振兴西藏出力。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具体。”

24岁的藏文老师索朗扎西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他在给孩子们上课时,总要讲起藏文的优美,激发孩子们对母语的兴趣。

赵友昆老师在西藏部教了10多年政治课,就研究了10多年藏民族的信仰、经济和民俗风情。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语文老师乔辉在西藏部工作了16年。上课时,藏族孩子念书声音小,不敢放声读。乔辉就鼓励他们:“大声点!读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一句“我们民族”,既是指藏民族,更是指中华民族。

历史老师郑志军花了几年时间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中国西藏历史》,对西藏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他上课时,讲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涌现了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讲农奴制下的西藏与改革开放后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理老师刘鹏告诉孩子们,西藏占祖国八分之一的面积,这里有世界最高的城市“日光城”拉萨,有世界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有世界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音乐老师教学生唱《神鹰》。

舞蹈老师教孩子们学藏舞……

民族团结、爱党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落在了每一位学科老师的身上。

学校还组织藏族孩子们了解岳阳与湖南的历史,游览红色景点,了解湖湘文化,组织知我岳阳、爱我岳阳活动。C472班学生昂向巴在游览了岳阳楼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洞庭湖的石头上雕刻着很多诗人、词人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透露着洞庭湖的美景。看着天下第一湖——洞庭湖,看着天下第一楼——岳阳楼,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忧乐’情怀。”

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后,纷纷要求参加少年团校、青年党校的学习。目前,西藏班学生90%以上加入了共青团,有58名学生参加了青年党校学习,有128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未进藏的援藏干部

在内地,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援藏干部”,没有进藏,干的却是援藏干部的事,甚至比援藏干部还累。他们就是被称为“未进藏的援藏干部”的西藏班的教师们。

记者走近这群特殊岗位的教师,发现他们在获得育人丰收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面对一群来自西藏各地区的学生,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从何入手,其情形恰似“一池古井水,如何起波澜?”岳阳市一中西藏部老师们的全部诀窍就是三个字“爱、细、严”。

说起西藏班,不能不说起西藏班第一届班主任熊惠英老师,在当年开办西藏班毫无经验可言的情况下,她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开创了岳阳市一中西藏班的优良传统。

当年,领导把任务交给熊惠英时,熊惠英问:“全国有几个省办西藏班啊?”

“16个省。”

“好,那我就拿16个省的第一。”

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在这群还完全是稚童的孩子们面前,熊惠英把铺盖搬进了学校,全职当起了孩子们的“阿妈”。她从最基本的教起,起床、出操、就餐、就寝,洗头洗澡洗衣,上街看病购物,一样一样教,全都包了。

来内地的第一个藏历年,女生们围着熊老师撒娇:“该妈妈给我们洗头过年了。”原来,藏族过藏历年有个风俗,就是一定要妈妈给女儿洗头,喻意把一年的晦气洗掉,赢得美好的来年。熊惠英当时患有肾炎,腰痛腿肿,但她和丈夫在操场上架起一个大锅,丈夫烧水,她就帮孩子们洗头。蹲在地上整整6个小时,给27个女生洗完后,她的脚已经没有了知觉。

至今,熊老师仍记得当年孩子们的学号:1号张林,2号旺杰,3号林玛扎西……她的“十条金点子”:平安信、小存折、生日餐、节日餐、病号餐、朋友班等,都被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现在,岳阳市一中还保留着这些好传统呢。

像熊老师这样把藏族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西藏部副主任姚金波老师告诉记者,20多年来,西藏部妈妈老师爸爸老师的故事太多了,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编成一本书。“许多老师在西藏部工作十几二十年,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西藏孩子们。”

赵友昆老师是第一届西藏部高中班班主任,在西藏部工作13年了。尽管是大男人,但他心却细得很。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他发现,西藏班学生远离家乡、亲人,易产生寂寞心情;爱幻想、易走神,有孤独感,情绪也易波动;同时伴随成长又添人际苦恼和青春期烦恼。因此,他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很有一套。

德吉央宗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自信,认为别人比自己行,内心常流露出孤独和自卑。为了帮助她乐观、自信地生活,赵友昆经过仔细观察,找到了原因后,多次与她交谈,指导她脚踏实地,自信交往,广交朋友,最终帮她走出了封闭的心理世界。以前多次大考都在280分的她,2010年高考考了407分,被长春税务大学录取。

“我认为一位好班主任对藏族高中生的个体品格的完善能够发挥潜移默化和极其深远的影响。”乔辉老师说,“对于西藏班的孩子,娇爱但不能娇惯,并且必须严格。”

索次从小由姑妈带大。他分到乔辉班上后,常常独来独往,沉迷于网络,在网上写魔幻小说,还经常逃课,晚自习千方百计出去上网,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他的姑妈两次从西藏来到学校,准备把他带回家。乔辉没有放弃他。每天中午,他找到索次谈心,还示范、督促他学习洗澡洗衣服。晚自习时,他给索次讲成功人士的故事,督促他认真学习。一个学期下来,索次明显转变了。今年高考,他考上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西藏班无小事,事事关全局,件件要办好。”赵友昆老师30岁结婚,36岁才生孩子,“因为太忙了,没时间。”乔辉老师孩子16岁了,从来没有跟父亲过过一个春节,因为16年来,春节时乔老师都与西藏班学生在一起……

25年来,岳阳市一中先后有100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老师就有38人。可以说,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西藏班的孩子们。

这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也是一种成就感。在西藏部工作了21年的姚金波老师因为舍不得藏娃们,从政教处又回到了西藏部。而2009年刚刚从湖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陈习军,26岁的他,主动要求调到西藏班任教……

西藏孩子的岳阳情怀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求学者,十一二岁就远离家乡,异地求学,初中、高中、大学往往都在内地度过。他们中很多人,几年没有回家,见不到父母。这些西藏班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学习状况怎样?他们毕业后又怎样了呢,他们的事业前途如何?

记者面前坐着岳阳市一中9位藏娃和他们的3位汉族朋友。

“我一天吃五顿饭。”来自日喀则的17岁的晋美多吉是高二学生,身着一身民族服装,显得十分外向。他一个开场白,立即引起了大家一阵笑声,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他若无其事地继续说,“每天自加两顿,喜欢吃带肉的,也很喜欢岳阳的米粉。”

晋美多吉能歌善舞,和同学组了一个藏儿J-YS组合。同学们要求他现场表演一曲,他毫不扭捏,爽快站起来唱了一首藏族歌曲《吉祥谣》。歌声嘹亮浑厚,富有感染力。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西藏的孩子们能歌善舞,是汉族孩子所不及的。每年的元旦晚会,只要西藏孩子们上台表演,下面就安静了。这已经成为了岳阳市一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说起舞蹈,17岁的次仁拉姆有说不完的话题,她最喜欢藏舞:“热情奔放是它的最大魅力。”

次仁拉姆不仅喜欢跳舞,而且还喜欢钻研。别看她只有17岁,小小年纪却能在舞蹈中融合汉藏民族的文化元素。“有一个藏舞,我加入了京剧元素。哇,晚会上,观众全看呆了。”她得意地说。

想家是难免的。拉巴平措是高一新生,刚来的时候经常哭,想家,不过这种情绪很快就淡化了。“刚进校门时,背上背一个包,左右手各提一个包,看着陌生的学校,觉得挺孤单。可是学长学姐们马上就帮忙把的我包提去了。走到寝室一看,卫生被老师打扫过了,被子被叠好了,很温馨。”

对于西藏班孩子来说,生活上最大的问题是水土不适,爱生病。据统计,2007年,岳阳市一中西藏班学生去医院看病达272人次,学生住院15人次,共159天,其中有五位学生在没有家长陪护下做了手术。2008年学生去医院看病340人次,学生住院19人次,192天。2009年学生去医院看病379人次。学生住院35人次。

对于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来说,生病了,心理上的唯一依赖就是老师了。

高一的时候,一次晚自习后,一向坚强的达桑则仁突然发病了,是急性支气管炎,虽难受却一直撑着。“没什么钱,等老师来了再说。”他说的老师是班主任杨泽安。得知学生病了,杨老师马上就赶来把达桑则仁送到了医院。“他今年才28岁,因为太忙,女朋友都跑了。”达桑则仁说。

老师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同时也是他们精神上的保姆。

“我最喜欢地理老师刘鹏,因为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晋美多吉说。

“我最喜欢班主任杨泽安老师,因为教课教得很好,他也最了解我们,最知道我们想什么。”普琳说。

“我最喜欢乔辉老师,上课很活泼,不像在上课,他很有男人魅力。”拉巴平措说。

“我最喜欢梁文彬老师……”洛桑则仁说。

……

不过,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们既尊敬老师,也追捧明星,兴趣是十分广泛的。次仁拉姆就十分喜欢看郭敬明的书,比如《幻城》,凡是他喜欢的书都摆在床头,他还加入了中国青少年作协。巴旦则很喜欢韩寒、金庸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索朗次仁对军事和时政十分感兴趣。“简单来说,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呈多极化发展趋向……”分析起国际形势来,他头头是道。

和这些孩子们交往,记者深感他们是有理想的一群少年。巴旦想考师范大学,以后回到家乡教书;索朗次仁想去学医,因为身体比较单薄;达桑则仁的目标是北大;索朗次仁的目标是中国政法大学……

“见识广泛了,交朋友多了。”这是他们在岳阳市一中求学的共同感受。

普琳与汉班高三同学黄蓉是好朋友,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两人认识了。此后,两人便经常在一起谈些女生的小秘密。还互相了解汉藏文化,普琳向黄蓉请教学习上的问题,黄蓉则向普琳请教编舞跳舞。“藏族同学好亲切哦!”

岳阳市一中在全校推广藏汉同学结对子活动,这项活动已开展很多年了。高三的蒋蓓茜与次仁拉姆就是一对。平时,两个人聊聊学习,散散步,逛逛街,“考得不好时,我们会互相开导对方”。

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互相了解民族文化,汉藏情谊就在这不经意间,深深地结下了。

……

25年里,岳阳市一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他们的风采,在岳阳市一中历史上无疑是夺目的。2003年,首届高中班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次仁江增的《救救南湖》荣获湖南省观察日记一等奖;扎西桑布的《保护南湖,刻不容缓》荣获第15届湖南省青少年发明创造论文二等奖;罗桑、尼西次仁同学制作的“多用音乐生日蛋糕盒”获全国发明创造比赛二等奖。文艺节目《永不凋谢的雪莲》在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第一名,《雅鲁藏布江的情思》在2008年岳阳市春节晚会上播出后享誉岳阳,《坐上火车回拉萨》在“国庆60周年庆典”上勇夺第一名,等等。

许多孩子还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岳阳对祖国的热爱。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灾,岳阳市一中西藏部收到了一张115元的汇款单,它是刚刚从岳阳市一中西藏部初中毕业的向巴卓玛等10名孩子从昌都地区寄来的。孩子们打电话对姚金波老师说:“我们在岳阳求学的4年间,受到了岳阳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喝了4年洞庭湖的水,吃了4年洞庭湖的粮,‘第二故乡’岳阳人民的恩情永不忘。我们还是学生,没有能力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这115元仅表示我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如今,岳阳市一中第一届西藏班的学生都已走向了工作岗位,大多已近不惑之年。他们有的成了行政领导,有的是所在领域的骨干。丹增拉姆在林芝地区旅游局工作,加央旺姆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罗布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朱洪英成为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副总监,达娃卓嘎在林芝地区妇联工作,巴桑次仁做上了美国一颗心基金会行政主管……

2009年是岳阳市一中第一届藏族班毕业20周年。已经退休16年的熊惠英老师决定再次登上世界屋脊,去看看当年的孩子们。“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找到他们……”当年,她曾经花了7天7夜时间,走了几千公里,家访了49个孩子的家长。而今,她还没下飞机,孩子们就已经在等着了。学生李萍一看见熊老师就长跪不起,抱着她哭了20分钟:“阿妈,终于把您给盼来了……我还会去湖南看您的。”

这一路上,熊惠英收到3000多条哈达。熊老师感叹:“我这一辈子满足了!”

采访结束,已到了放学时间。校园里响起了藏族广播,播放着《吉祥谣》:

雪莲美如玉

雪水甜如蜜

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欢乐你请收下

幸福伴着你

……

全文转载自《湖南教育》2011.1.2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