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中1985年办了一个藏班,招收了林芝地区50名小学毕业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这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好学生,去年7月,我和市一中西藏班班主任熊惠英老师专程到林芝作了一次家访。
熊惠英(左二)与学生家长留影
林芝是西藏自治区去年7月成立的一个地区,在祖国的西南部,与印度接壤。西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与岳阳相隔万里之遥。7月7日,我们坐火车从岳阳出发,经贵阳到达成都。15日登机到达拉萨。随后,我们翻过4600米高的米拉山到了林芝地区。
林芝地区有七个县和几个林场,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有127000多人。50名家长分布在全区城镇、高山、草原和峡谷之间。我们在当地党政和教育部门同志带领下,坐着林芝地委的小车,跑了五天五晚,开展家访活动。向地、县党政领导汇报6次,听取汇报的领导干部有40多人。分片召开家长会8次,有48个学生家长到会,大部分是全家人到会,还有不少学生的亲戚也到了会,共有300多人。听取了熊老师买足球的软件学生情况的介绍,放映学生电视录像9场,观众达1000多人。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八一电视台又放了一场,连放两次,基本上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走访学生家庭43户,发放学生通知书50份。带回家长教育子女的录音带10盒,信件40多封,较好地完成了家访任务。
在林芝地区家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有的家长不懂汉语,我们不懂藏语,无法交换意见、表达感情,必须请翻译协助工作。通知家长开会,有的县派人坐车骑马跑了几天,还通知不到。我们去米林县开会时,就有三个家长未到,一查原因,是山高路险,没有电话,无法通知。我们决心登门家访,当地领导说,那里去不得,隔了一座5600多米高的色加拉山。当我们表示愿意攀高山、冒危险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红卫林场场长顿珠主动承担责任,答应派车去接。第二天真的把三位家长接到了八一镇,单独开了会。学生尼玛扎西的家长原说在林芝,我们到林芝找遍了,不见其人。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家长在拉萨。7月30日,我们驱车400多公里返回拉萨,找到了家长。第二天要离藏,晚上十点多钟,家长来了,我们的班主任仍然坚持向家长汇报,要家长看电视录像,一直工作到深夜一点多钟,终于完成了最后一户家访的任务。
通过家访,当地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了解了市一中办学的情况,再三表示感谢。林芝地委和行署的领导说:“内地为我们办学,拿了最好的学校,配了最好的老师,用了最好的设备,花了不少心血和经费,我们向岳阳市委市政府、岳阳市人民、岳阳市一中表示感谢。”广大家长和群众,听到、看到远离家乡、久别父母的孩子在内地成长的情况,欢喜若狂,奔走相告。通过家访,社会、学校、家庭取得了一致的意见,采取了一致的行动,共同教好学生。工布江达县有五位家长,在我们家访后,他们连夜集会,商讨教育子女的大计。内容很全面,如教育子女在内地要尊师爱校,团结同学,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力争三好。鼓励他们安心学习,以校为家,学好本领,回来建设新西藏等;形式很生动,有县委书记讲话,有家长发言,有兄妹唱歌,有集体跳舞和相互敬酒祝愿。他们把会议的全过程录好音,将磁带交给我们,请老师放给学生听。这是多么好的教材,多么好的配合。
我们这次家访,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幅幅动人的情景,一幕幕感人的场面,真是令人难忘。
米林县与印度只有一山之隔,虽是深山小镇,却别有风光。我们到时,街上非常热闹。远道而来的家长,早已围聚在县政府门口等待我们。看见我们去了,家长端着千马,捧着哈达,提着青稞酒,拿着酥油茶,在会议室门前列队欢迎我们。我们一入座,个个家长献哈达,敬酒倒茶,待如贵宾。我们吃饭时,家长们又送青稞酒,一边敬,一边唱,一边跳,我们深受感动。在林芝县,则又是另一番情景。我们一到,家长们就把我们围了起来,有一位家长拉着熊老师磕头,边说边哭,足有二十几分钟,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流不完的泪。吃了晚饭,领导和家长一留再留,不让我们走。他们说,老师,多坐一会儿,我们就多高兴一会儿。在红卫林场家访时,那种场面真是催人泪下。我们到林场时,天已黑了,车子一停,家长、职工们就围拢来了,热烈欢迎。当我们走进索拉卓玛的家时,全家人敬酒敬茶献哈达。家长哭着对老师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小孩四年不得回来,我不一定能见到他了,只要他在内地好好学习,我死也瞑目,你就是小孩的妈妈,一切拜托你了。”我们离开林场时,大人小孩跟着车子走,讲了一阵又一阵,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家长老师哭成一堆。我们是在掌声中、哭声中告别林场的。7月29日,我们离开林芝的前一天,八一毛纺厂的家长,把我们请了去。他们激动地说:“老师照个相,看见了你们,就等于看见了亲人。”我们和十位家长一家一户的合影,最后,他们又要我们戴着藏帽,穿着藏服,在工厂门前集体合影留念。这不是一般人与人的关系,而是教师与家长的真挚感情,藏汉人民的深厚友谊。
(选自《湖南教育》1987年Z1期,作者:李柏森,当时任岳阳市教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