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

韩少功回汨罗省亲,重温40多年前青葱岁月

汨罗市文旅广新局 2017-10-16 15:48 浏览量:

|  

10月15日,罗江镇群英村,原天井公社长岭大队团坡里一别往日静谧。大樟树下,四方赶来的乡邻坐在地坪里,跟赶回“家”的韩少功、粱预立夫妇聊起那些40多年前的往事。

当天,“今有韩大爹——韩少功先生创作40周年汨罗老乡见面会”在这里举行,乡亲、文友共200余人齐聚一堂,热闹非凡。汨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敏求,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舒文治参加见面会。

是韩花呀!

“韩花,还认得我不?”

在团坡里一棵190多年的大樟树下,韩少功一到场,便被乡亲们团团围住。

“一下子还真没认出来!你没以前好看呀!”“哈哈!肯定啊!40年前,你们来这里插队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呢!”……欢声笑语洋溢出来。

长凳、方桌,瓜子、花生、谷酒,乡亲、文友围坐在一起,高朋满座,汨罗籍学者黄灯教授客串起了主持人。在韩少功创作40周年之际,他和妻子回到青少年时下乡插队的天井,跟老乡们一起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8年12月,15岁的长沙伢子韩少功主动报名下乡,落户天井公社(今罗江镇)茶场,开始了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

“我们都叫他韩花。”“扇面胡子,不蛮高也不矮。”“有才!没架子,平易近人。”这是村民们对少年韩花的印象,至于为什么叫他“韩花”,却没人说得清。

这次,当年和韩花一起到天井下乡的长沙知青范老师道出实情:“他当年年纪小,长得帅,又多才多艺。我们笑他是朵花!”大家恍然大悟,齐齐笑了起来。

知青们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不一样的气息。“韩花跟我们一起在长岭大队宣传队,他创作,梁老师导演,我们表演,还拿过县里和岳阳的奖嘞!”“韩花经常来学校打篮球。举行篮球比赛,知青队伍经常是第一。”

在农村的日子是极辛苦的。超负荷的劳作,清苦的生活,却点燃了韩少功的文学梦想。“每天不管多累,他都抽时间看书。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洗脚时,都拿一本书读。后来,我经常把韩花的故事讲给我的两个儿子听,他们深受教育,后来都考上了很好的学校。”

1972年,19岁的韩少功写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路》。1974年底,因创作的实绩,被汨罗文化馆录用。1978年,25岁的韩少功离开汨罗,去湖南师范大学读书,从此走向了更广阔、丰盈的世界。这一年,他的短篇小说《七月洪峰》登上了《人民文学》。此后,创作、访学、文学寻根,走遍万水千山……

乡亲对话韩大嗲

《马桥字典》《爸爸爸》《山南水北》《日夜书》……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故事,唤醒了乡亲们对于那些年的记忆。“我们读他的书,就像在看我们自己的故事。”

     汨罗作为韩少功的“第二故乡”,不仅是他奉献青春之地,更是他的“文学原乡”。2000年,韩少功再次携夫人回到汨罗,迁入八景乡(今三江镇八景村)新居,回到这片“山南水北”的地方,在汨罗乡村过起了农家生活。着棉麻布衣出入乡野之间,穿军用胶鞋下地干活,种菜、养鸡……

   细细算来,他的重要作品大部分在汨罗创作完成,绝大部分作品人物原型都源自汨罗。莫言曾以打油诗相赠:“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敢做弄潮儿,不唱流行歌。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我是李复查,《马桥词典》里复查的原型。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崽在东莞打工,回来就带了本书给我。他书中写的我是个不好不坏的人,比较好!哈哈哈,有‘比较’两个字。”李复查说着,跟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丙崽就是我们队上的丙伢子,因为有些智障,只会说两句话,其中一句就是‘爸、爸、爸’……”“书中的原型人物好多都过世了……”

“成立宣传队,把我们这些老百姓带开发的!第一个节目还记得不?”“我就还记得呀则!你写的《养猪》!”宣传队的康爱水一边回忆,一边给大家表演,“东风吹,送喜报,毛主席会上发号召”“从干部到群众,家家户户都发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妙语连珠,堂上一片喜庆。

“我不会说,给大家唱两段,表达我的心意!”宣传队的戴迪香唱起《补锅》里的刘大娘笑呵呵,喝彩声不断……

乡亲对话流露出的质朴真诚、饱含着的深情厚意,让韩少功和梁预立开怀大笑,也让他们几度湿了眼眶。“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享受温情。”韩少功向当地学校、敬老院各捐款3万元,回报挚爱的乡亲。

时光仿佛在这时定格,又飞溯至40多年前,一幕又一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