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发展主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依托两市三路,大力推进‘五化’进军全省‘十强’,再创汨罗辉煌”的战略构想,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GDP为54.3亿元,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8564元,增长14.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9.8:44.3:25.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拉动GDP增长分别为1.3、9.5、2.9个百分点。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县乡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就业与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8.23万吨,增长4.2%;油料0.81万吨,增长2.5%;蔬菜22.52万吨,减少7.5%;水果0.68万吨,增长1.5%;肉类11.84万吨,增长6.9%;禽蛋0.59万吨,增长7.3%;水产品2.67万吨,增长9.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继续围绕“调优品种、调大板块、调明特色、调长链条、调响品牌、调新机制“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了肉牛、优质稻谷、瓜果菜、玉米及牧草、生猪、特种水产、林木等优势产业。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5.97万亩,增长0.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81.81万亩,增长1.5%;优质稻种植面积占种植面积比重为26.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7.83万亩,同比减少4.5%;蔬菜种植面积11.85万亩,减少10.2%。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8235处,投入资金0.85亿元,完成土石方635万立方米,加固防洪大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34.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27.9%;重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41.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0.8亿元,减少11.2%。
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快。发电量380万千瓦时,增长533.3%;油漆1200吨,增长19.3%;家具6.56万件,增长64%;机制纸及纸板2.9万吨,增长51.8%;氮肥21.3万吨,增长12.7%;铝材3995吨,增长22.1%;水泵1130台,增长37.8%。
产品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量43.4亿元,增长44.7%,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1家,实现利润4082万元,减少1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增长37.1%。按投资种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37.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增长36.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2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2亿元,比上年增长4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亿元,增长28.9%。全年全市城镇以上施工项目15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6个。长江铜业、衡联铜材等一批龙头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音品电子、奥力克铜材、新东方材料等一批规模工业项目正加速实施;建设东路、殡仪馆、城市防洪排渍等一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心连心广场、天恒量贩、家润多超市等一批三产业项目落成开张。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市级7.1亿元,增长18.3%;市以下7.0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零售12.4亿元,增长12.7%;餐饮业1.4亿元,增长27.2%;其他行业0.3亿元,减少25%。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7%。
六、招商引资和旅游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5年,全市共引进域外项目155个,总投资规模31.8亿元,实际到位12.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项目86个,到位资金10.8亿元。项目数和到位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22.5%。
旅游业较快发展。2005年,买足球的软件红色旅游全面启动,龙舟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旅游收入明显增加。全年接待国内旅游旅客48万人次,增长26.3%;实现旅游收入5720万元,增长17.7%。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2005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04.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其中铁路运输18.5万吨公里,增长4.5%;公路运输117.3万吨公里,增长6.3%;水上运输70.1万吨公里,下降2.9%。旅客发运量665.7万人,增长0.8%。其中:铁路93万人,增长3.3%;公路351.3万人,增长3.6%;水运221.4万人,下降4.3%。
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7231万元,增长7.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68万元,增长14.6%;电信业务总量5738万元,增长5.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2万元,比上年净增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0万户,净增0.8万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运行基本平稳。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地方固定收入加上划“两税”收入共完成3033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21119万元,增长15.1%;税收完成19084万元,增长41.3%。一般预算支出44561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全年收支基本平衡。
金融运行保持增长。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1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增长17.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4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增长16.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亿元,比年初增加0.8亿元,增长5.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1亿元,增加0.9亿元,增长7.0%;中长期贷款余款2.1亿元,减少0.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人寿、财保、太平洋、平安四家公司,全年保费收入5714万元,比上年减少12.1%,处理赔款与给付支付支出2390万元,减少23.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改革。2005年,全市科技投入经费700万元,研究与开发项目3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申请专利10个,专利授权1个,专利实施8个。开通了“96318”专线电话,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和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工作,实施了“双百”星火科技实民工程。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全市在校学生104141人。其中普通中学47682人,职业中学11075人,小学45234人,特殊学校150人。“普九”成果继续巩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达99.6%;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高中普及率达70%。高考再次大面积丰收。全市4855人参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1587人,比上年净增500多人;音体美特色教育全面出彩,上线184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成绩优异,居岳阳地区前100名的考生中,买足球的软件占了48人。高中教育质量连续十六年居岳阳市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纵深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8个,乡级文化站29个;图书馆收藏总量14.2万册;文物管理所文物藏品731件。市花鼓戏剧团创排的反腐倡廉教育剧目《但愿人长久》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和98.0%,有线电视户1.5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各市共有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28个。病床1001张;卫生技术人员1422人。全市传染病发控制率为61.0/10万,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5.14%,住院分娩率达76.5%。筹资230万元改造了15家乡镇卫生院,筹资60万元进行农村改厕,有3900家农户受益。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2005年,成功组织了2005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认真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抓好了竞技体育,参加岳阳市四届运动会,获得金牌96.5枚,团体总分2863.5分,分别名列第二、第四的好成绩。
十一、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在加强水土保护、造林绿化、草地建设的同时,加大城区绿化面积,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创建了一个集生态、城市发展、经济增长、人文于一体的和谐“汨罗”。2005年,退耕还林3.1万亩,完成工程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幼林抚育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8%。全市年内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为711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投资927万元,城市垃圾处理费200万元,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12066万元,年内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城市环境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无影响。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处于良好,通过对汨罗江两个断面23个项目进行常规监测,分别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和Ⅲ类标准。环境监测能力逐年增长,现有三级监测站1个,编制10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完善,人口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63.5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9‰,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4.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662元,增长19.3%。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增长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元。比上年增长6.5%。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225人,增长40.9%;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5869人,增长7.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202人;减少11.2%;参加医疗保险25485人,增长1.5%;领取失业保险金315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616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70万元,分别增长11.4%和9.8%。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岳阳市局要求已作调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