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公报

2006年岳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岳阳市统计局 2010-06-10 00:00 浏览量: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围绕“工业强县为首选战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抓好园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及时推出“两城、两区、两环”的经济发展新举措,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新型产业发展定位。今年我县经济在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走在全市前列,增长贡献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实现稳步、快速增长,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600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789万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99745万元,增长18.3%;第三产业201516万元,增长13.9%,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6%下降到33.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30.9%上升到33.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6%和去年保持相同。

二、农       业

农业持续保持稳步增长,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1524万元,比上年增长9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结构自主调整意识不断提高,在注重产出的同时,着力提升品牌效应,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牧产品等产品均取得较好的效益。

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协调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2.2   万亩,产量47.59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8.2 %和9.3 %;水果种植面积11.16万亩,产量10.3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瓜菜种植面积17.9万亩,比上年增长4.7 %,产量24.34万吨,比上年减少11%。其中,毛瓜、苦瓜、丝瓜、豆角等由于注重品牌效应,加强田间科学管理,使其延长收获期,加上价格较好,效益提高,农民增加了收入。

畜牧业增长较快。畜牧业历年来在我县农业经济中是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全年生猪出栏153万头,增长7 %;牛出栏3.92头,增长7 %;禽类出栏721.8万只,增长11 %。全县涌现了大批规模养殖户。今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户2700户,比去年增加300户。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51.4万头,比上年增加2万头,增长4%;生猪存栏24.3万头,比上年增加0.5万头,增长2%。

渔业生产取得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5.1万亩。全县水产品产量3.67万吨,比上年增长0.3 %。

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万亩,造林产值60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29.6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2.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 %。其中,排灌机械动力16190台,增长1.75倍;拖拉机2715台,增加127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3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8.23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5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3%和35.1%。工业招商引资和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由于被我县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我县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多家省外企业纷纷落户县工业园区和新墙农业化工业园区。去年新增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如弘泰陶瓷、中南化工、华中科技等企业生产运转正常。全年新增投产企业和被盘活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0525.4 万元,占全部产值的2.13 %。

因地制宜,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县三条经济带和三大经济板块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统计,全县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制造企业68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89万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5.09 %。

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大米、植物油、饲料、纱、机制纸等产品快速增长。大米26535吨,增长7.71 %;植物油2070吨,增长7.25 %;饲料38270吨,增长4.1 %;纱2745吨,增长9.8 %;机制纸31545吨,增长12.35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36238万元,比上年增长39.9 %,其中,城镇及以上完成投资154851万元,增长35.8%(增长比率剔除康王、西塘、三荷三乡镇数据)。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12700万元,第二产业81306   万元,第三产业60845 万元,分别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8.2  %、52.5 %和39.3 %。

五、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8038万元,与上年同期同口径相比,增长52.9 %;一般预算支出50887万元,同比增长19.57%。

金融运行平稳。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532 万元,比上年增加27575 万元,增长12.95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637 万元,增长9.37 %;企业存款余额16590 万元,增长37.9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3726 万元,比上年增加557万元,增长2.8 %。其中,短期贷款180916万元,增长1.6 %;中长期贷款11290万元,增长6.67 %。

保险事业增长较快。全县保险部门完成保费收入4185 万元,增长3.61 %;赔付及给付840 万元,增长5.35 %。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取得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3686万元,比上年增长22.7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1101.33 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 %;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15800 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86%。

电信业务总量完成4685万元,英特网注册拨号用户为5267户,增长10.28 %。电话来电显示用户达27048户,比上年增长17.2%;全县所有乡镇村村通电话。

七、国内贸易、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297 万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城镇零售额101033.5 万元,增长19.6 %;乡村零售额107264.5万元,增长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85168万元,餐饮业15463万元,其他76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 %、12.3 %、3.3 %。

旅游业保持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300万元。

八、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

各级各类教育取得较大发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全年小学在校生37100人,比上年下降10.9 %;初中在校生 27732人,下降27.76 %;高中在校生13191 人,下降2.7 %。全县中等职业学校5394人,增长53.33%。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 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9 %和82 %。有线电视用户16000 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调动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排球、乒乓球、象棋、拔河、足球等各项比赛;开展老年人健身操、太极拳、老人门球等活动。今年在全省举办的“十运会”中,全县共有2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共荣获金牌3 块,银牌2 块,铜牌1 块。分别是摔跤2金1银,举重1金,柔道1银1铜。

九、人口、劳动就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情况。据人口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由上年的11.32 ‰下降到10.2 ‰,人口死亡率由上年的5.74 ‰下降到 6.04‰,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5.58 ‰上升到4.16 ‰。据调查结果推算,年末常住人口为64.3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 人,增长7.83 %。

年末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不断改善,全县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2413人;全县共有养老保险人数28505人;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8117 人,增长10.45 %;职工工伤保险人数10945人,减少26.58 %;城镇登记失业率4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010元,比上年增长5.5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36 元,比上年增加397 元,增长10.1 %,从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收入占2792元,占纯收入的64.39 %;工资性收入占32.6%;财产性收入占2.02%;转移性收入占0.97%,在家庭经营收入中, 92.67%来自第一产业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