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恪山

来源:市档案局2024-07-30
浏览量:1|| | ||

湘楚英才  艺坛大家

十年前,我的恩师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美术评论家马克先生曾以《湘楚英才  艺坛杂家》为题作序,祝贺《刘恪山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集》出版。斯人虽已乘鹤西去,美文余香犹在。拜读着张仃、王盛烈、马克、杨力舟、王迎春等诸多大家为刘恪山先生题写过的词及文章,我回思着自己通过马克先生同刘老的相识与相知,以及恩师对刘恪山先生的赞誉,思绪翩翩,凝于笔端,静静品味着这位卓越艺术家的非凡境界。

湘阴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出生于1931年的刘恪山先生,系湘阴名门之后,曾祖父是清朝官员,父亲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恪山先生自幼在父母的严格培育下,习字读书,国学功底深厚。1951年他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后因出色的艺术才华调任北京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后评为编委、编审高级职称。

先生待人真诚善良,他率真执着、热爱生活、追求唯美。他秉性刚直、坚持正义、光明磊落。他因仗义执言被团中央错划为右派,下放山西晋南工作。贤者不悲其身之将死,而忧其国之兴衰,“他在河东大地上生根开花”,依然自尊、自信、自强,堂堂正正地大写着一个“人”字。刘恪山先生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在水彩画、雕漆画、书法、篆刻、摄影、设计、写作及民间美术研究等领域造诣很深,原团中央书记胡克实同志“只有一个秀字了得”的赞叹,表达了他对刘恪山先生艺术的高度评价。刘恪山先生是专家学者,“多才多艺而卓有成就”(王盛烈语),“意飘云物外、诗寄画图中”(张仃语),堪称“湘楚英才、艺坛杂家”。

我同刘恪山先生相识在王羲之故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2001年秋在山东临沂举办年会,年会的分组讨论中我认识了博学、谦和的马克先生,后来马老成了我热心于民间美术研究的启蒙导师。现场笔会上,一位气宇轩昂、身板硬朗的老学者是最忙的,他正饱含激情,屏气凝神疾书各种唐诗宋词。马老告诉我,这就是他多年的挚友刘恪山。那清新秀润、典雅遒劲的行书,“深得‘二王’之神韵”,具有外柔内刚、内涵深邃、飘逸超凡的独特个人魅力。他的书法作品被镌刻在江西共青城“胡耀邦同志陵园”、杭州西湖、深圳“锦绣中华”、湖北鄂州“元极碑林”、山西万荣“秋风楼”等名胜古迹,还多次作为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的礼品赠送日本朝野人士。其后我又参加了几届年会,不断深入地了解着刘恪山先生。刘恪山先生文笔好口才好,每次年会的即席演讲,已成了与会者所渴望的不可多得的心灵洗礼。中国传统优秀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充盈着他坦荡的赤子之心,他用诙谐的语言肯定着地方民间文化的精粹,对地方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直言不讳,并对民间工艺美术提出“保护好,更要运用好”的卓见。他身体力行地坚守和纯洁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抵制和反对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袭,他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而不是‘染’黄子孙”,振人心魄,引人深思。

刘恪山,这是每一个中国少先队员都应该熟悉并记住的名字,他们应该记住这位情系少先队的“老牛爷爷”,记住这位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及奖金的杰出艺术家。是他在1980年应团中央书记胡德华同志委托,设计了中国少先队队徽,“五角星同火炬”点燃明亮了几多少年难忘的童年!他是中国唯一坚持数十年用相机记录中国少先队重大历史活动和幸福生活的摄影家。1993年出版了《阳光下的花朵——刘恪山摄影作品集》,刘格山先生凭借“长期积累的艺术功底和反映敏锐的观察力”(袁鹰语),用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丽瞬间,见证着买足球的软件少先队前进和成长的历程。

几年前我曾经陪同马老去过刘恪山先生家,带去一对老家高密的泥叫虎。他小心地放在书柜里,并还赠我一幅书法,不打格,不折纸,行笔如飞,行距森然,一气呵成,气势恢弘。是《兰亭集序》里的名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管弦丝竹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感慨地告诉我,在被错划为“右派”下放晋南期间,马克先生当时任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曾经去看望他两次。刘恪山先生以前一直住在团中央分配的白家庄宿舍四楼上,阳台上有一株绿萝四季常青,书房狭小而简朴,墙上挂着董寿平先生赠送与他的书法,书柜中除了书就是各地的民间美术品,琳琅满目,他已发表的五六十万字文章就是完成在这个蜗居,其中包括评介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的二十多万字评论文章。去年他搬到了道家园较宽敞的一楼,房间摆设一如白家庄。在书柜的显眼位置,已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那对泥叫虎依然昂首踞立,那颗绿萝也依然四季吐翠。记得我去年初冬陪同马老去道家园祝贺刘恪山先生乔迁之喜,他很高兴地请我们去附近的“羊大爷饭馆”吃涮羊肉,马克先生谦和地谈笑着,吃的却不多。一个月后在北京开年会的前一天,马克先生故去了,我和黄剑他们陪同刘恪山先生,在年会间隙去医院太平间和他相知半个世纪的诤友告别,这个刚硬的老人神情黯然,泪光晶莹了。

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精粹,关注当代民生,是刘恪山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憧憬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充满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遗泽后世,不断美化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生活。他一直把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贯穿表现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尤其在他的水彩写生画与雕漆画作品中体现最为突出。他的“漓江晨牧”、“黄河不夜”、“北京故宫角楼”、“黄河瀑布”、“霍州鼓楼”、“沱江岸边吊脚楼”等力作,情感真挚,格调高雅,清新朴实,乡士气息深厚浓郁,民族风情瑰丽璀璨。静画能解心语,刘恪山先生的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通过画面形、意、光、色的匠心独具,变幻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惊世佳作。其中雕漆画“黄河不夜”与“黄河瀑布”两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画册,引起国内外媒体重视,名噪一时。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及社会各界共同掀起抢救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热潮。其实早在1960年下放山西晋南期间,刘恪山先生出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与觉醒,已经开始进行对晋南民间美术与民间刺绣的收集与研究,并长期乐此不疲。他运用自己的绘画才华,临摹了100幅晋南民间精美刺绣,无论色彩、图案、还是针法,都力求原作的刺绣质感,几可乱真。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这块土壤中,刘恪山先生的研究成果及学术主张多次见诸报端,得到了张仃先生及国内外诸多同仁的肯定与赞同。在他任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秘书长期间,全国各地民艺精粹蓓蕾不断绽放,他关注多年为之倾付心血的不少民间美术之花,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之他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刘恪山先生虽已年近耄耋,依然笔耕不辍。桑榆未晚,春意盎然,先生的艺术青春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在一个领域成为大家,已经很难得,而先生却在书法、绘画、设计、摄影、演讲、篆刻、写作等几方面都能臻于极致,这难道不是艺术界的奇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