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农业要强起来,当务之急,是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防止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部署了一系列强农政策举措。
亮点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粮食生产稳住了,就能“稳坐钓鱼台”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为什么一号文件中仍然把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
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一号文件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夯实粮食生产这一基础。无论怎样转方式、调结构,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耕地是根本。一号文件对耕地保护提出更高要求,提出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等。力保耕地不减少、地力有提高。
粮食生产新潜力怎么挖?一号文件更加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要求不断改善水利条件,做好节水优先大文章。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最终要靠科技。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亮点二: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
做强农业,要顺势而为地调整农业结构。只有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买足球的软件、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新形势下调整农业结构,关键是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同时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调整产业结构、做强现代农业,要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一号文件对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号文件提出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还要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亮点三: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破解成本与价格“双重挤压”、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
如何破解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如何突破农业资源要素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的“双重约束”?唯一出路,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
转方式、强农业,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转方式、强农业,还要从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转型升级上下功夫。一号文件提出,既要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又要重视交易制度、交易规则等软环境建设。既要加强传统的产地市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开展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又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共同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转方式、强农业,必须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针对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