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过去5年,听基层群众讲述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
圆梦“十三五”,三湘大地展开幸福新画卷
收官“十三五”,启航“十四五”。这是每一个奋斗者都能梦想成真的时代。
过去5年,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三湘儿女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人民美好新生活。
2021年省两会前夕,记者兵分多路,走进大山深处、企业车间、社区街道,聆听普通百姓心声,记录“小人物”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圆梦故事。
脱贫
“加油干,争取过更好的日子”
“我们这里山多田少,交通不方便,什么东西都得靠肩挑背驮,那时是真穷,现在生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1月21日,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村民龙二月向记者感慨道。
去年10月,牛角山村最后两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龙二月家就是其中一户。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龙二月不禁抹泪,丈夫和儿子先后被确诊尿毒症,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10余万元外债,全家因此深陷贫困。2014年,龙二月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被列入兜底贫困户。每月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住院看病报销比例达到85%,总算能勉强维持全家基本生活。
要过上好日子,还得鼓起“钱袋子”。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龙二月的女儿龙翠兰被安排到村办茶厂打工,每月工资2000余元,加上自家6亩茶园及茶厂年分红等其他收益,一家人年收入近4万元,龙翠兰的两个女儿还申请了教育助学补助。
现在外债基本还清,龙翠兰眼角眉梢洋溢出笑意:“继续加油干,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村两委的带领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牛角山村的乡亲们也在攒劲加油干。苗寨创办起6家村办企业,荒山开辟成了茶园,林下养殖和苗寨旅游红红火火。牛角山村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
通路
有了“组组通”,致富路更宽了
1月22日,溆浦县祖师殿镇青龙溪村,黄牛养殖户张克福开着满载精料的农运车,沿着刚新修不久的通组水泥公路,一脚油门就来到了自己的养牛场。
青龙溪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张克福所在的15组有35户69人,“过去交通不便,出行靠一双脚,货物靠肩挑背驮,村民养殖的猪牛出栏时,只能赶出来再运出去。”张克福说。从2016年起,村里下决心要打通这条路。听说要修路,村民们都自发来当义务工,用铁锹硬生生地凿开了一条2米多宽的砂石盘山路。
“坑坑洼洼的砂石盘山路,只能骑摩托车给养牛场运精料,一次最多运200多斤,不敢养多了牛。”张克福说。更无奈的是,遇到雨季,收购商不愿上门,谈好的生意也做不成。
2017年11月,湖南启动实施25户/100人以上通组公路建设,畅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村里的村民小组陆续通了水泥路。2020年6月,最后一个村民小组启动施工,奋战40余天,全村终于实现了“组组通”。
路通了,张克福养的近百头肉牛出栏后就被抢购一空。“看到村里的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好,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决定返乡加入养殖大军。”张克福说,养牛合作社由过去5人增加到29人,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0多头,村里还新开办了养猪场。
如今,开着农运车一次运十几吨精料的张克福好不惬意:“‘组组通’激发了村民致富的信心,大家的劲头越来越足,可以放开手脚发展产业了。”
上学
告别“一人校”,乡里娃搬进新校园
“太漂亮了!”1月19日,望着三阳芙蓉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风雨运动场,家住平江县三阳乡兴阳村的吴定丽惊喜不已,她激动地说:“孩子在这样的新学校读书,真幸福。”
吴定丽是小学老师,教学任务重,离家远的她无法经常照料儿子。更让她忧心的是,前年,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方便老人接送,她只能把儿子放在家附近的兴阳小学教学点上学。说到教学点,吴定丽一脸无奈、透着心酸,20多个孩子,只有一个老师,挤在一间旧教室里,孩子上体育课,跑步都是个问题。她做梦都想着盼着,家门口有一所好学校。
(1月19日,韶山市芙蓉学校。李玉 摄)
“十三五”期间,我省承诺到2021年建成100所“芙蓉学校”,为全省贫困地区直接“办教育”。吴定丽没想到,一所芙蓉学校“落定”在自己家门口。2019年底,三阳芙蓉学校建设启动,选址就在靠近县城的三阳乡葛藤坪村。那一刻,吴定丽喜悦万分,新学校成了她和孩子一年的期盼。
2020年底,三阳芙蓉学校正式落成,“芙蓉花”盛开在汨罗江畔,乡里娃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美丽校园。新学校能容纳1000多名学生,覆盖到三阳乡的思源小学、上坪小学、狮岩小学和兴阳小学教学点的400多名学生,同时也兼顾缓解县城大班额问题,改变了平江县城乡教育面貌。
对于孩子未来,吴定丽充满信心:“沐浴温暖,孩子一定能健康全面成长。”
饮水
摘掉“缺水”帽子,“干旱走廊”解渴了
“现在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哗啦啦地流,再也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1月22日,祁阳县黎家坪镇官塘村党支部书记唐健生向记者说道。
祁阳位于湖南西南部,地处全省有名的“衡邵干旱走廊”,用水十分困难。
(2020年1月23日,江永县夏层铺镇湖广界村,村民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陈健林 摄)
“以前用水,每家每户都要钻一口深井。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井也就越钻越深。”唐健生介绍,“机械钻井,一百米左右不在少数。”
因为用水问题,官塘村年轻人谈婚论嫁备受嫌弃。“莫嫁官塘去,年成不好水都冒得吃”在当地流传开来。年轻人在外务工挣钱的第一想法,就是在外购房,摆脱官塘缺水的困境。
2016年,为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全省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建设思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2018年3月,祁阳县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大村甸水厂项目,官塘村所在的黎家坪镇就在供水范围之列。按照工程进度,2020年5月官塘村正式接入自来水。
“去年5月开始铺设管道,到12月份,村子里290多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唐健生说,“乡亲们都说,我们终于摘掉了‘缺水’的帽子了。”
除了黎家坪镇,受惠的还有大村甸镇、文付市镇、文明铺镇、龚家坪镇、龙山街道办、浯溪街道办、十里坪农场。
“以前家里没有水井,吃水要从左邻右舍家里去挑,现在免费装上了自来水,别提有多高兴了。”村民曾月英笑着说。
就医
筑牢基层医疗网,守护百姓健康
1月21日晚6点半,武冈市湾头桥镇六家铺村村医伍彬接了个急诊病例:3岁的刘晨轩上吐下泻,哭闹不止,初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这是儿童的常见病,平时一定注意饮食,千万别乱吃东西。”就诊后,伍彬连连叮嘱家长。
“在以前,肯定是要去城里的大医院。”刘晨轩的奶奶感慨不已。
六家铺村卫生室,以前就设在伍彬的家。没有诊断室,没有治疗室,没有药房,除了听诊器和血压计以外,再没有任何仪器设备。简陋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村民需求。
(1月16日,安化县南金乡南金村,乡村医生陈冠军(右)为村民上门测量血压。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2016年,村里建了新的卫生室,180平方米,白墙红瓦,像别墅一样坐落在村中心。卫生室里还规范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康复室等,新配置4类77件医疗设施设备。
“村里有卫生室后,检查不花一分钱,方便省心。”村民唐爱群是糖尿病和高血压“老病号”。以前,她每个月都要到武冈市里查血糖、量血压,不仅多花钱,还要来回折腾费时费力。
这样的变化,也让1996年从卫校毕业后就回村当乡村医生的伍彬直呼:“万万没想到”。
更让他欣喜的是,这几年,政府不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培训实效越来越好。仅在去年,伍彬就前往武冈市中医院、武冈市人民医院参加了好几次专业培训。
“如今村卫生室一年就诊人数超过2000人。村民幸福指数高,我们村医越干越有劲,能更安心地守护村民健康。”伍彬说,省、市加大了对乡村医生的财政补助,不仅解决了养老保险等问题,工资待遇也是年年水涨船高,基层医疗网越筑越牢。
创业
返湘创业,在家乡找到梦想与幸福
“一位青年英才放弃深圳60万年薪加入我们,企业又添一员大将!”1月20日,湖南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结束了年前的最后一轮招聘,一批高新人才即将入职,创始人周博文心潮澎湃。
“这两年,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越来越多。返湘创业,也能在家乡找到梦想与幸福。”对这一现象,周博文感触很深。
周博文自己就是一名回湘创业者,从湖南大学本硕博毕业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业,背井离乡的孤独,房价的“高压”,让他悒悒不乐,“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没有家。”
2016年,周博文怀着一丝忐忑回到长沙。“一切比我想象中更好。”周博文向记者细数长沙的吸引力,“长沙房价低、医疗强、教育优、营商环境好,我们‘买得起房子,娶得起娘子,养得起孩子’,这才是幸福日子。”
长沙城市幸福感强,政府补贴力度大,让越来越多像周博文这样的科技人才来到长沙创业,带动一大批高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又进一步吸引买足球的软件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人才越来越多,产业发展越来越快,这5年,我们就像驶入了‘快车道’。”周博文回忆说,“刚开始创业时,产业园里的同行并不多,这才5年时间,感觉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数量明显多了起来。”
说到这,周博文兴奋地向记者介绍,2018年,他和其他几位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湖南省(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参与企业已达80余家。去年长沙举办了2020中部(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有近400家企业参会,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势头越来越好,前景只会更加广阔。”
创新
核心技术握手中,产业名片更亮眼
“就像在现场亲自操作一样。”1月22日,工程师彭桂伏坐在位于长沙山河工业城内舒适的空调房内,通过5G技术远程操作智能挖掘机,下达精准的动作指令,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挖掘作业……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装备研究总院副院长赵喻明告诉记者,与传统挖掘机相比,智能挖掘机在极端气候、排爆抢险、强污染源等应急救援领域,以及旧城改造、地下管网等场景中作用显著。
早在2010年前后,山河智能就已研发出智能挖掘机的原理样机,但要批量生产,并被市场接受和认可,难度不小。
几年前,赵喻明曾带着成果参展。先进的机器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但投来合作的“橄榄枝”却寥寥无几。“产品先进,却忽略了使用的便捷性,必须为客户量身订制不同的功能。”当时的场景,赵喻明记忆犹新。
彼时,受大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个工程机械行业进入“阵痛期”,山河智能也不例外。“研发经费骤降,研发人员流失。”赵喻明说,当时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更幸运的是,“十三五”期间,湖南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政策、技术、人才等举措多管齐下,工程机械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随后,一道道难关陆续被攻破,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接连拿下,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2019年5月,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机开始批量化销售。去年10月,有客户一口气订购了40辆。
“继续打造中国工程机械的技术、品质标杆,把产品做向高端、做到极致。”这几年,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火热的增长态势,让赵喻明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文旅
让游客看见乡景、记住乡愁
“现在年轻人在慢慢回归,老人不再空巢、儿童不再留守,村民也富裕起来了。虽然去年有疫情,我们这里游客并没有减少。”1月21日,“五号山谷”民宿创始人陈玉林说。
“五号山谷”民宿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湖乡野溪铺村,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过去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随着2014年杨家界索道的开通,迅速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村。
(2020年6月12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龙尾巴村,高端民宿“璞舍”。记者 辜鹏博 唐俊 摄影报道)
上世纪80年代走出张家界的村民陈玉林,从北京陪父母回乡,看到村里人去房空,决定留下来发展民宿。他对村里富有原生态气息的闲置房屋,进行翻修与艺术加工,打造成民宿“五号山谷”。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人们的向往。当时想的就是让游客在这里看得见乡景、记得住乡愁。”谈起发展民宿的初衷,陈玉林如是说。
近年来,张家界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文旅产业。陈玉林抓住这股东风,加大投入力度,进行相应旅游基础设施、景观带建设,并推出系列民俗活动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进来,使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百姓。
“民宿旅游实现了与村民互利共赢。”陈玉林说,通过租赁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使村民获得租金和分红;为村民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从事水电维修、花草管理、厨师等工作;村民种养的水稻、当季蔬菜、山货不愁销路,被民宿定点采购。
如今,野溪铺村早已发生了美丽嬗变,普通的农居华丽转身,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外地游客多起来了,连老外也一拨接一拨慕名而来。
环保
水清了,鱼儿回来了,鸟儿欢了
“早些年,我连衣服都不敢在河里洗,那时候的水可浑了!”1月21日清晨,南县浪拔湖镇东美垸村村民姚丽娟半蹲在河边,洗涮着青菜,一只水鸟从河里钻出来,水溅到了她额头上,她哈哈笑了起来。
眼前的这条蜿蜒长河是藕池河东支,属于长江水系,最终汇入东洞庭湖。50岁的姚丽娟就住在河堤旁,她是土生土长的藕池河人,童年时与碧水青波嬉戏,长大后却眼睁睁看着河水越来越浑浊。河面上漂浮的垃圾,嘈杂吵闹的捕鱼声音,都影响着姚丽娟的日常生活。
“这几年,政府部门对环保问题特别重视,禁捕力度大,效果也很明显。”随着南县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的深入推进,藕池河滩上的欧美黑杨被砍了,河道沟渠里的“绝户网”“电毒炸”被拆了,非法盗挖砂团伙被端了,水域生态逐渐修复,姚丽娟开心地说:“竿鱼以前消失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回来了。”
这边姚丽娟在为鱼儿的回归开心不已,河水的那一头,南洞庭湖畔,观鸟人李剑志用镜头记录下了水鸟的“热闹”。
(2020年11月13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成群结队的天鹅或在水中游弋,或在空中翱翔,蔚为壮观。周洋 摄)
有20年观鸟经历的李剑志和他的“长枪大炮”,是南洞庭湖生态日益修复的见证者。在他的镜头里,洞庭湖水越来越清澈,鸟儿的种类越来越多,嬉戏觅食愈加欢快,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
李剑志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近几年开展的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正在逐步恢复,“据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新调查显示,越冬水鸟已增加到28万只,来之不易。”
营商环境
政府越来越用心,老百姓越来越舒心
“手续越来越简化,跑的路少了。”1月22日,提到湖南涉企行政审批办事,杜福田连连称赞,“近几年,我深切感受到了湖南营商环境的变化,感受到了政府为我们企业做好服务、保驾护航的决心。”
59岁的杜福田是湖北孝感人,2009年只身来到长沙发展。2017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名叫食博仕的餐饮公司。“当时的审批时间长,跑了六七趟,整个手续办下来花了一两个月时间。”回想起当初办理审批手续时的情形,杜福田仍觉得“头大”。
营商环境一步步优化,杜福田的感受也一点点在变化。
2018年,杜福田从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中嗅到了商机,他和朋友成立了湖南金铁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环保技术推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不到一个星期营业执照就拿到手了,真快。”对比这两段经历,杜福田颇为感慨,“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湖南佳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综合部工作人员李茜。2019年,全省实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行政审批再提速。头一天李茜在网上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这些年来,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涉企事项实现线上“一网通办”和线下“一门受理”,全省企业开办平均时间压缩到1.5天以内。“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政府越来越用心,老百姓越来越舒心。”杜福田对此评价道。
安全感
有黑必扫、除恶务尽,日子越来越安宁
人流如织,商铺林立,道县月岩中路与潇水中路十字交叉地,是县城的最繁华处。
有了人气就有了商机,不少小摊贩在这里摆个摊、设个点,赚些家用。
“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一个月赚两三千元,保个生活。”64岁的周爹摆的是烟摊,讲起自己摆摊营生,透着辛苦与不易。
周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辛苦钱却被一股黑恶势力“惦记”。2015年,小摊前来了两三个不速之客,张口就索要“管理费”,看到他们地痞流氓样,吓得周爹只好掏出当天赚的几十元,“我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周爹气愤极了。更没想到,每月上交“保护费”成了家常便饭。
实施敲诈勒索的是以钟斌为首的涉黑涉恶团伙。2015年起,他们盘踞在道县黄金地段,强行占地收取停车费用,并以“管理费”名义搜刮民脂,周爹等周围群众对此恨之入骨。
(2020年12月8日,保靖县公安局清水坪派出所的民警在黄连村给村民宣传扫黑除恶知识。俞采华 张昌峰 摄影报道)
2018年,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擂鼓响动,一场扫黑除恶的人民战争全面打响。一时间,道县的举报电话纷纷指向了钟斌团伙,公安部门迅速立案、展开调查,证据确凿后,将钟斌为首的涉黑涉恶团伙一网打尽,彻底铲除。
从那以后,周爹的小摊再无人滋扰。有黑必扫、除恶务尽,也让道县呈现出安宁景象。周爹说,“现在治安好多了,百姓生活在这样的盛世里,日子越来越安宁、幸福。”
正风反腐
村里花的每一分钱,群众都明明白白
1月22日,涟源市茅塘镇石门村农业基地的大棚内,村民谢新四正在精心打理引进的名贵中草药植物。
这个基地原本是村级集体园艺场,谢新四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获得20年的承租权并不容易。“园艺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荒废,多年来,村两委一直想把这块地改造利用起来,但很多村民泼冷水,顾忌村干部拿集体的资源肥了自己的腰包。”谢新四坦言,以前,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的机会少,村里的工作经常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017年,涟源市先行先试,在全省探索建立“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要求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按照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来办,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
“刚开始,村民认为开会商量是‘堵人嘴巴的假把戏’‘做做样子’,参与热情并不高。”石门村支部书记肖忠益无奈地说,这些年来通过不断规范,特别是看到村里的工程项目、资产资源、村级财务等一一公开公示,村里花的每一分钱、做的每一项决策他们都明明白白,对村干部也少了误解和猜忌。
“现在,通过村部的查询机、公开栏,或关注‘三湘e监督’微信公众号,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村里的每一笔收支。”谢新四说,村民成为了村级事务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这才得以顺利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基地。
管住了小微权力,干部更清正,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转变。谢新四感受更为深刻的是,这些年,村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随礼等各种陈规陋习大幅减少,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群众真正感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记者 刘燕娟 沙兆华 唐亚新 于振宇 梁可庭 杨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