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10-24

任弼时:寻找民族的出路

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    2022-12-07 16:30    字体: 浏览量:

1920年暑假的一天,在长沙府中学堂(今长郡中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肖劲光等几名同学围着看同学任弼时(原名任培国,出生于湖南汨罗)画像,画上的人头像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大家啧啧称赞。

一名同学对任弼时说:“你会画像,毕业以后,开个画像馆,就不用担心今后没出路了。”

一提起出路,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同学们家境都不宽裕,供不起他们继续升学,这个暑假没有回家,一来是为了节省路费,二来是快毕业了,想找找毕业后的出路,尽快谋个职业以自立。可是,军阀连年混战,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出路又在哪儿啊?

任弼时抬起头,一双明亮的眼睛凝视着同学们,说:“出路在哪啊?现在社会职业的大门,对于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是关得很紧的。如果有一技之长,混生活也不太困难。可是我并不打算靠画像去谋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极端不公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能为了谋生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能不能找到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道路呢?现在急需要寻找的,是我们民族的出路!”

宿舍里一阵肃静。同学们都默默地回味着他的话,半晌,才有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民族的出路,我们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几天以后的一天中午,任弼时从街上回来,看到肖劲光高兴地说:“有办法了,有办法了!”

肖劲光连忙问他有什么办法,任弼时说:“我们到俄国去。”

在此之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早已传到了中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赴俄留学,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成为众多进步青年的向往。任弼时听在长沙船山中学就读的同乡任岳讲: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正在筹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会以发行俄罗斯丛刊、派人赴俄实际调查、提倡留俄勤工俭学等为会务内容,船山中学校长贺民范也是学会会员,可以通过他介绍加入俄罗斯研究会,争取去苏俄留学。同时任弼时的远房哥哥任作民接到其兄任新典的来信,说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第一位驻华代表维经斯基、布尔什维克党员杨明斋等人办的外国语学社正在招留俄学生。任作民约任弼时一同赴俄。

“那太好了,我也算一个!”肖劲光高兴地抓住任弼时的手连声说。

可是他们还在读书,要过几个月才能毕业,如果放弃学业去俄国,就拿不到毕业文凭,怎么办?

盛夏当午,酷暑难耐。两名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热血少年学子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谈到中国的未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谈了很久,两人最后经过商量,横下一条心:放弃文凭,去俄国!

8月底,任弼时与肖劲光经贺民范介绍,加入正在筹建的俄罗斯研究会。由于毛泽东努力为他们筹划,赴俄留学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当时,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任主事,住在惜阴街一列平房中的一间小房子里。房里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桌,两张木椅。府中学堂离那里不太远,出门拐两条街就到了。毛泽东在那里热情接待了任弼时,并告诉他,买足球的软件他和肖劲光等人去俄国学习的事,已经写信与上海的革命同志联系了,上海方面的答复是:可以启程。

10月的一天,任弼时、肖劲光、任岳,还有另外几个青年坐船离开了长沙。毛泽东已经和上海的革命组织联系好,让他们立即动身去上海,先学习俄文,再启程去俄国。到了上海,传来府中学堂已经将他们除名的消息。在上海期间,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从长沙来信,劝他“谋事上海”,从长计议。任弼时接信后“捧读之余,泪随之下”,百感交集。父亲为他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希望他平平安安一生,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家庭的前途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无法陪伴和帮助双亲,令他“连夜不安”。他深知自己选择的道路将会是多么的漫长而又艰险,但他赴俄寻求革命真理的决心已下,决不回头。在和肖劲光、任作民、任岳等人赴俄启程之日,他饱含真情地写下一封家书,语多愧疚和劝慰。他在信中说:“常年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同时他也在信中表述了自己的抱负和决心。他写道:“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吾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之希望与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从此,任弼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供稿:岳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肖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