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3-09-22来源:发改局
分享到:

 

第一章  总则

1条 规划目的

根据国家、省、葫芦岛市Betway必威体育: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促进兴城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兴城市经济腾飞,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特编制《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条 规划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把科学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把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进程,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兴城竞争力,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以临海产业区为重点,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产业、泳装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努力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整合旅游资源,为实现“大旅游产业”奠定基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环保、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投资与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富庶人民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真正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形成全民共建、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条 规划时限

2011年—2015

规划基期

2010

第二章  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4条 自然与资源概况

地理。兴城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处渤海辽东湾西岸,土地总面积2113平方公里,海岸线104公里。

人口。兴城市共辖7个街道,4个镇,16个乡(其中有15个满族乡)。至2010年末,兴城市总人口551167人。

交通。兴城市城区距北京417公里,距沈阳314公里。境内陆路交通线路有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京沈铁路、省S318以及滨海公路、秦沈高速铁路。市区与各乡镇之间路网较为发达。

土地。全市有耕地59854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7.8%

气候。兴城地处北温带,属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为8.810.5℃。汛期为7-9月。2009年降水量为514.2毫米。

淡水。水资源较贫乏。200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31亿立方米,人均773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兴城温泉水储量非常丰富,共有4穴、17眼,日涌水量可达3000吨。

矿产资源。兴城市矿产资源有铅、锌、铜、钼、金、银、石棉、石墨、硅石、大理石、重晶石、无烟煤等22种矿藏。

林业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519.4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24.62%。宜林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尚有宜林地荒山254.26平方公里。

海洋资源。兴城海岸线长度为104公里,浅海滩涂面积为78.7平方公里,滩涂可养殖面积54平方公里。海水表层温度为10℃左右,八月份为23℃以上,冬季近海有冰冻现象。

旅游。兴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城、泉、山、海、岛五大景区相互映衬,拥有各级文物古迹47余处,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和魅力。

人力。劳动力资源丰富。据2009年统计,全市户籍总人口555957人中,适龄劳动力359898人。

5条 发展现状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60.85亿元,年均增长1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突破5.4亿元,年均增长26.5%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相发展。2010年末,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末的272746调整为22:3048。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由于临海产业区一批大的企业入驻,目前已基本形成酒水酿造、针织服装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与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风电塔架等新兴工业竞相发展的局面。旅游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末,“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3.5亿元,其中烟台河引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滨海大道、村村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温泉河治理,城市人行步道改造,兴城热电二期、双星供热管道改造工程,临海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房地产业,2010年开工面积达88万平方米;工业技术扩改项目完成62个,完成投资4.1亿元。

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平稳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五带”、“五个基地”建设稳步快速推进;花生深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正做大做强;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等水利设施工程取得良好效果;造林面积继续扩大;滩涂开发、近海养参及海珍品养殖业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随着我市招商引资优越政策不断落实和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201012月中旬,内资项目94个,实际到位资金71.6亿元;外资项目30个,实际到位资金6678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惠及民生的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项目相继落成。市人民医院、一高中等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2010年末,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0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4.1%;农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8.3%

6条 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矛盾

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有限,新兴工业正在起步,拉动作用暂不明显;第三产业需进一步加大比重,提档升级;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带动弱,优势不明显,产业集群化低,地方财政没有有力支撑,财政刚性支出压力较大,建设支出的较大需求和较弱的财政支撑能力的反差较大。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主城区和农村中心城镇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历史欠账较多。

旅游产业化还未真正形成。目前我市旅游市场仍处在初级旅游阶段,旅游缺乏品牌产品,接待档次低,与周边旅游区没有真正形成有机的联系,有点无线等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城市中心辐射作用不强。工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弱势,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微乎其微。

7条 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兴城市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时期。

1、从国际、国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内来看,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带来的机遇,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2、从省、葫芦岛市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及沿海经济带建设是我省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葫芦岛市科学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有利于加速葫芦岛市沿海岸线开发开放、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兴城市作为“锦葫都市区”都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龙湾CBD和临海产业区的建设形成的“龙港、连山、兴城三位一体”的都市区中心格局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3、从兴城市看。兴城临海产业区,依托“三位一体”战略融入“兴葫一体化”城市区,成为兴城工业新的支撑点。

加大古城、觉华岛、温泉水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打造兴城旅游大市场。利用中国泳装名城、滨海温泉新城、龙湾CBD、徐大堡核电、青山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兴城经济发展。

第三章  发展战略

8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发达县(市)行列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三大优势,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大进程,积极促进经济协调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9条 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适宜旅游疗养度假的中等海滨城市。

区域功能定位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辽西沿海新兴工业化区。

产业功能定位

未来510年,兴城市三产发展并重,其中第二三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较现在有较大增幅,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1:38。逐步建设形成机械制造及新型建材加工基地;辽西能源基地;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第一个国家级服装类产业集群地;集城、泉、山、海、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文化名城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度假区;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初步建成集产业、口岸商贸、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出口加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物流集散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新兴城市基本框架。到2020年,把兴城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生态宜居,适宜旅游疗养度假的中等海滨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93.2亿元,年均增长2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334元,年均增长25.9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亿元,年均增长2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4.9亿元,年均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8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结构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73.4亿元,年均增长20.5%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

城镇化率达到55%

社会发展指标

全市总人口56.2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1.2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

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人民生活指标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40965元,年均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3元,年均增长15%

城镇登记失业率<4%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万人,年均增长2.3%

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资源环境指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590公顷;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减少到672吨;

化学需氧年排放量减少到960吨。

10条 战略任务和重大措施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打造觉华岛旅游度假经济区、沿海经济旅游观光带,全力推进临海产业区、滨海温泉新城建设。

以临海产业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泳装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科学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

以徐大堡核电站、海滨刘台子风力发电为主导,打造辽西能源基地;大力发展沼气燃气、生物质等新能源。

以金属冶炼、橡塑制品、酒水酿造、针织服装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石材加工、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滨海温泉新城、觉华岛旅游度假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积极实施“东移北上南拓”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连山、龙港、兴城“三位一体”大城区格局;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使新城区真正成为集高新技术、文化、教育、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区;积极推进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

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为拉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奠定经济发展坚实基础。

11条 战略布局

根据区域协调、城乡统筹、要素集聚、土地集约的空间开发基本原则,调整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化基地。在构建“五带”(即沿海7个乡镇水产养殖经济带;沿高速公路10乡镇高效农业精品带;沿六股河4乡镇蔬菜保护带;西部山区4乡镇杂粮种植带;中部丘陵3乡镇花生果品的生产带)和 “五基地”(即大寨、高家岭的大根萝卜、无糖蔬菜生产基地;东辛庄花卉生产基地;东辛庄奶牛生产基地;红崖子花生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华元牧业为龙头的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设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

合理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布局。从有利于产业集群化为出发点,引导企业向临海产业区集中;预留葫芦岛港兴城港区空间,为下一轮临港工业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引导制造业向“一带”、“两区”发展,即滨海公路经济带、临海产业区、铁西工业仓储物流区。对建成区要加快各功能区的改造,优化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土地使用率。

重点发展临海产业区工业,着重把临海产业区打造成为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泳装产业基地;加快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铁西仓储工业区;发展以华山镇为主的新型矿区;发展石材加工,打造高家岭石材加工基地;以创建“辽宁兴城——中国泳装名城”为契机,大力发展泳装业,打造中国最大泳装加工基地;打造医药生产集聚地;打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产业引导。加大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壮大农事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主城区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带动其它各业发展。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

12条 第一产业

1、农业。

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和规范农村市场体系,坚持“在适应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前提下,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积极推行基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产品经营策略,实施蔬菜、果品“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工程。

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三河两路”发展设施农业小区。以沿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102国道、滨海大道为重点,形成三道沟、高家岭、大寨、南大、沙后所、海滨、羊安、红崖子、元台子、曹庄、宁远、城东等12个蔬菜生产基地。

推进八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花生生产加工基地。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红崖子花生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推进在保护范围内的红崖子、望海、沙后所、南大、郭家、碱厂、围屏等7个乡花生种植面积超万亩的优质花生生产。规范推进花生产品的深加工。支持正业公司花生深加工和德泰公司万吨花生油生产加工。加强红崖子花生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东北最大的花生批发市场。②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利用我市列入“36个”产粮大县契机,扩大水浇地面积,注重提高粮食作物单位产量,通过更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指标,力争全市粮食作物产品在201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侧重发展海滨乡万亩设施农业,高家岭、南大工业化蔬菜育苗中心,三道沟乡青山水库周边村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小区达到1500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126万吨。③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稳定推进水产品养殖规模,发展大菱鲆鱼种苗、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繁育和养殖。支持、扶持龙运井盐水水产养殖公司400万尾大菱鲆鱼良种繁育、桃花岛海产品公司海产品的综合开发基地,御金城宏大冷冻食品有限公司300万吨水产品深加工项目。④畜禽养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以“辽元牌”无公害猪肉的华元牧业公司为龙头,通达牧业有限公司,长宏种猪繁育场,市种猪繁育中心,大豪种猪繁育中心等为二号母猪繁育基地,带动兴东牧业、宏源牧业等发展生猪生产,实现年生猪出栏70万头产猪大县目标。建立洪福牧业、大石肉牛、兴宇肉牛、常有肉牛犊牛繁育中心,发展肉牛生产。建设茂源奶牛合作社、兴旺奶牛养殖场等牛奶生产基地。发展肉羊生产,2015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35.5万只。鸡、鸭、鹅养殖要有大发展。规范推进畜禽产品深加工,加强九股河肉鸡屠宰项目建设,扩大“辽元牌”无公害猪肉生产加工能力,加强与雨润、双汇、千喜鹤集团合作,联合生猪销售加工。争取2015年形成屠宰生猪百万头、肉牛10万头、肉鹅30万只的生产加工能力。⑤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以玄宇食用菌野训繁育公司为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发展食用菌生产,形成年6000吨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出口生产能力,力争万吨。⑥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以合盛源、绿斯雅、兴合三家食品的加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积极发展蔬菜深加工,同时开展大寨乡万吨马铃薯、雪花颗粒全粉加工和万吨大根萝卜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⑦优质果品种植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以老黄顶果品有限公司、姜女茂源果有限公司的SOD红富士苹果、斗南苹果为示范的优质水果生产,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同时建立优质葡萄示范区和龙湾园观光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并开发建设水果深加工项目。⑧林业干果示范基地。依托我市西北部山区125万亩林地和水土保持优势及国家扶持干果种植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集干果幼苗繁育、种植、深加工为一体的林业干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一个干果综合加工企业。

积极支持发展农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事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5家。

2、林业

“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将继续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以退耕还林、海防林、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以经济林城镇通道、村庄绿化为重点。发展目标是:造林总面积达48万亩。

3、水利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用水、农村水利、城市水利、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利信息化建设等为规划目标,提出兴城市水利发展的各项工程布局及建设重点,明确水利管理与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改善民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水利为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民生水利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示范、水库除险加固、水闸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程等。加强水资源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城市供水工程。为适应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及不断增加的用水量的要求,拟建配水管网改造工程60公里及六股河水源工程38.7公里,以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缓解兴城市城区严重缺水问题。继续搞好烟台河5000吨水源扩建工程,进一步加强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

4、海洋渔业

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2011年—2015年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全市水产业产值实现30亿元,水产品产量达32万吨。

5、畜牧业

“十二五”末期初步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安全绿色畜产品名牌,拓展我市畜产品国内外市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13条 第二产业

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发展,做强我市工业产业。依托临海产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提高四大传统主导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一带”“两区”“三基地”的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带:滨海大道沿线经济带。

二区:临海产业区、铁西仓储工业区。

三基地:辽西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医药和泳装生产加工基地。

加快滨海大道沿线建设。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一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工业产业。

加快临海产业区建设。重点发展哈尔滨红光锅炉的节能环保锅炉、风电塔架,辽宁智豪科技维护设备,辽宁易飞科技新型节能粮食集中干燥成套设备,稀土永磁系列电机,首钢东华厂高速铁路配件,河南亚鹰钢结构玻璃幕墙,山东亿科异型材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对入驻产业区的泳装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年1000万件高档泳装生产能力。到2015年,基本形成电气机械及器材区、新型建材区、金属加工区、针织服装区、行政金融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区、港口等八大功能区;产业区起步区将打造成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园型产业园区;园区入驻企业180户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加快铁西仓储工业区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继续做大做强粉末冶金汽车零部件、万来轮胎丁基胶内胎、泳装生产加工等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新兴工业产业。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徐大堡核电站建设,积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实现两台机组并网发电。在海滨乡刘台子风力发电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开发新的风力资源,打造辽西清洁能源基地。到2015年,核电与风电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泳装生产基地建设。以出口加工为重点,加快推进针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辽宁兴城中国泳装名城”效应,提升兴城泳装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鼓励泳装企业入住临海产业园区,提升泳装产业的集聚效应。到2015年,形成以“中国泳装名城”为平台的国内最大的泳装产业基地,年产值超过30亿元。

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海思科制药、海洲药业等医药企业,引进制药先进技术,推进制药业不断发展。

石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依托本市的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高家岭石材生产加工项目建设打造东北石材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把高质量加工与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环保结合起来,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14第三产业

把推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通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使服务业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继续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全市旅游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品牌战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大力打造关外第一城,关外第一岛、关外第一泉。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会展布展等。产业建设完善工业产品和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体系,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现代化物流基地;积极加强金融合作,拓展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业务,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开发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科技服务发展。

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新农村现代化物流”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品、农副产品市场和专业市场。“十二五”时期,建设农村市场和商务中心22个,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1个;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中介服务、特色餐饮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引导新型商业零售业态进入农村地区,完善农村生活服务体系。

旅游业。充分利用兴城辽西经济“黄金走廊”的重要地理位置,站在“兴葫一体化”的高度,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古城、觉华岛、温泉为核心,从物质要素和文化内涵上全面打造关外第一城、关外第一岛、关外第一泉、通过旅游资源间的协同效应,形成兴城旅游由点到面的系列化,从而提升兴城旅游品牌影响力,促进旅游产业化。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重点抓好古城景区保护开发和利用,打造“访古、瞻古和怀古”第一城;抓好温泉水综合利用和开发,从休闲、娱乐、养生、商务会议等角度扩展和提升温泉洗浴内涵,重点抓好天沐集团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继续完善海滨景区整体改造工程,把兴城海滨作为兴城度假旅游的休闲带和龙湾CBD区域的后花园,充分发挥其休闲娱乐特色;以葫芦岛海岸开发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海滨商旅互动带。开发觉华岛觉华岛打造成以健康养生为主题,集旅游度假、康体养生、运动娱乐、商住会展于一体,国内一流的旅游集聚区,国际知名的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

全面实施多维、多元的立体开发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一岛二线三带四区”分层次、多维、多元立体开发。结合觉华岛的特色旅游经济区建设,做好104公里海岸线旅游文化和西北山区生态旅游线建设。利用滨海大道旅游经济观光带,做好沿滨海大道“一乡一品”旅游带、般若讲寺—圣水寺—三教寺—大青山—碱厂水库—望海寺大外环旅游带、古城—温泉—海滨景区—觉华岛黄金旅游带;抓好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区,以羊安和白塔满族乡为核心的民族、民俗及农耕文化旅游区等四区旅游开发。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2015年,预计旅游总收入41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

房地产业。完善住房供应政策,优化住房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对古城内外迁人员进行住房改造;结合滨海温泉新城开发和海景房开发,建设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和生态休闲别墅,满足个性化需求;发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满足中等收入以下群体的生活需求。

文化产业。坚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一批有示范作用和拉动作用的精品工程;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继续完善乡村文化站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广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五章 城镇建设

15条 城镇体系框架

根据总人口的增长及结构变化、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城镇功能及资源承载能力,按照城镇化的要求,2015年兴城市区人口将达到23万人,2020年将达到28万人。城镇体系框架应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相对集中的原则,以辐射带动为目标,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区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城市“东移北上南拓”战略,到2015年,邴家湾滨海温泉新城初具规模,兴城河沿岸和临海产业区城市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办公中心东移全面完成,未来在我市形成“一核、一带、一轴”的城镇体系框架。

16条 老城区

以古城、温泉、首山为重点,加速古城改造,把老城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

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抓好兴城河、东河、温泉河改造及沿河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时加快临河街建设工程;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有较大幅度提高;提高天然气使用率。城区周边市场环境要得到有效改善;实施城市净化工程;继续改造火车站广场。

发展以古城、温泉、首山景区为代表的旅游业,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旅游相关产业为辅助,以配套公共设施为辐射的旅游区及公共中心。发展铁西仓储物流业。铁西工业区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工业产业;在兴城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建设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古城南关为中心的商贸集聚区;以温泉为中心的商贸疗养度假区。

17条 滨海温泉新城

滨海温泉新城规划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北与葫芦岛市对接,南至辽工大,西到首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至海滨景区。新城区的基本定位是集高科技工业区、高品位住宅区和旅游度假区为一体,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自然环境优美的滨海温泉新城。

构建与古城区、葫芦岛市相接,与滨海大道、海滨路、兴海北街、兴海南街及横向路相连的交通网络,形成骨干街路与临海次干路平交相接,与古城区、临海产业区相衬的交通体系。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及现代化服务业。

18条兴城临海产业区

兴城临海产业区开发规划南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两个部分,最终构筑以机械制造和新型建材工业、港口产业、临港工业、旅游业、泳装业等为主的综合性临海经济园区和生态型临海经济园区。

北部片区开发规划结合沈山铁路,规划一处仓储物流区,作为实现生产区的产品转运、原材料输入输出等功能的物流中心区。规划在曹庄镇驻地内建设居民小区、商业金融、餐饮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休闲广场、绿化公园等市政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生活服务区。

南部片区规划形成贯穿“产业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海滨娱乐中心”的生态型公共服务轴线。规划利用原岸线和填海区形成贯穿东西河道的连通地带,形成以生态湿地为主题的景观带;利用面向海岛的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游客活动区和市民公共生活中心。南部片区规划依托港口发展,围绕港口布局,形成以散货运输为主、大宗货物运输为辅的物流服务区。规划在南部片区的东部安排与北部片区生活服务区相同的新城综合功能组团。

19条 重点乡镇

重点建设滨海大道、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两侧的曹庄镇、沙后所镇、东辛庄镇、华山街道办事处、高家岭乡、海滨乡、红崖子乡七个具有产业特色的农村中心城镇。经过建设与发展,曹庄、沙后所镇所在区域一部分成为临海产业区的生活服务保障区。

东辛庄镇成为辐射带动刘台子、大寨、望海西南部、围屏东南部的经济发展中心,成为花卉生产、奶牛生产基地。依托东辛庄市场构筑辽西商贸中心,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华山街道办事处成为机械加工、矿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高家岭乡成为东北及全国石材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红崖子乡成为花生良种繁育、生产基地,花生深加工产业基地。

海滨乡成为核电、风电能源保障基地。

20条 一般乡镇

羊安、望海、碱厂、白塔、旧门、郭家、元台子、药王、南大、围屏、大寨、刘台子等乡镇,根据各自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产业。

第六章  基础设施

21条 综合交通体系

以滨海公路为依托,重点发展沿海公路建设,促进沿海经济发展;以高速公路、102国道为骨架,以古城为中心,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达到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物流快捷畅通;加强港口建设。

老城区交通改造。构建五“横”八“纵”的老城区道路骨架网络,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五横”是指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兴海南街、兴海北街、滨河北街、13号街(规划符号)、建兴高速公路;“八纵”指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海滨路、四家子路、龙兴路、810路、碧海雅居路、兴海中街路、黎明路、河东路。同时争取打通古城外环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合理发展城市出租车行业,逐步取消三轮车;美化亮化城市主要道路出入口;在机关单位、大型商场、宾馆、市场、学校及居民小区建设一批停车场,健全与公共交通相协调的停车系统。

沿海经济带公路网建设。规划建设滨海公路连接线,重点建设连接高速公路沙后所出口至滨海公路;建设兴西线、兴凌线;兴城至葫芦岛北站的公路。建设兴城市至建昌县的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连接龙兴路、102国道、京沈高速公路、兴城外环路。

重点规划完成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大寨乡、高家岭乡、药王乡乡级客运站建设,促进我市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

各级道路的提级。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县道提级290公里,乡道提级251公里,村道提级550公里。

港口建设。加强兴城港区建设,近期以陆岛交通和旅游客运为主。搞好觉华岛客运码头改造,为觉华岛开发建设服务。2015年完成兴城临海产业区港口一期工程,建成5000吨级2个泊位,吞吐量200万吨的杂货港,以满足园区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要求。

22条 能源保护体系

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目标,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目标,构建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核电站和风力发电站建设。在城区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提高天然气使用率。进一步完善供热设施,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加快临海产业区热电厂建设,加快热电公司、双星供热、渤海热电扩建改造。2015年末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5%以上。

加快城乡电网改造,优化电网结构。建设临海产业区2×4MAK66千伏/10千伏变电所。完成农网10千伏以下电网改造,消灭盲屯、盲户。

积极发展推广使用太阳能,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工程和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同时根据觉华岛经济区发展实际,增强海底电缆输电能力。

23条 信息工程

抓好基础电信网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业务网。建成网路运行可靠、业务品种齐全、用户服务优良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努力实现光纤到村屯,提高电话普及率。乡镇政府所在地电话普及率近期接近城市水平,远期要达到城市水平。进一步拓展邮政业务,合理布局邮政局所,提高邮政服务综合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兴城”工程。加强政府系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滨海温泉新城、临海产业区、徐大堡核电站光纤通信网。

24条 水利设施防灾减灾体系

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坚持兴利除害相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减灾并举。

防洪工程。基本建成六股河、兴城河、烟台河等重要河流防洪减灾体系,提高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流经兴城市城区的兴城河能达到5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温泉河、四家河能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北大坑、红石碑、钓鱼台、红海开发区排涝工程。

抗旱减灾工程。抗旱工程规划,要以水源建设为中心,以增加抗旱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兴城市粮食产量为根本。抗旱基础设施工程,年可供水量770万立方米;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年可供水量1095万立方米。

25条 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方向,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高等院校。加强学前教育,新建城区中心幼儿园。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宁远大捷及袁崇焕纪念馆。加强妇女工作,筹建妇女活动中心。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第七章  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建设

26条 生态保护区

水源:供应城市和农村人口人畜用水的水源地。

河流: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女儿河等河流。

水库:青山水库、碱厂水库、三合水库及其他水库。

湿地:六股河口滨海湿地、烟台河口湿地、兴城河口湿地。

森林:首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青山林场、海防林带及森林植被茂密区域。

山地:山体资源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102国道及重要军事设施可视范围内的山体。

军事设施区:机场、营地、军事设施区域。

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区及有待发掘的文物区域。

27条 限制开发区

水源保护区。青山水库、碱厂水库、三合水库、黄湾水库上游作为水源保护区,仅允许农业、能够维护生态平衡的水产业、小规模旅游业发展,限制采伐业发展,禁止排放各类污染物和废弃物,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生态脆弱区。限制发展曹庄及沿海井盐水养殖业,杜绝井盐水过量开采,严防海水倒灌,保障生态用水量;海防林带附近严禁进行任何开发建设。生态脆弱区内的任何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得到环境部门的严格审批。

基本农用保护区。要严格执行保护农田的基本国策。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仅允许农业粮食生产以及可以代替粮食的耕作物发展,严禁任何的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土地,不准从事取土、采矿、建房和其它破坏性活动,不准闲置、荒芜基本农田。

海水养殖保护区。要科学有序、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对划定的养殖岸线区域禁止一切妨碍海水养殖的经济活动。

旅游度假区。要加强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研究,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合理制定各个旅游区发展规划,做到旅游区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8条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按照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2015年耕地保有量控制在6141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5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4.37%。城乡建设用地“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规模为15183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937公顷,农村居民用地12246公顷。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上下功夫,变资源高耗型为节约型,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建立以节地为基础的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开发利用,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工业与城镇建设用地要控制用地规模。要加强项目占地情况检查,收回超标占用的土地。加强矿山资源开发管理和综合利用。

29条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开源和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障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加强新的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青山水库,完成小苇沟、狼洞子、余粮、响水河、老驸马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河道治理和小流域治理。

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十二五”期间,把目前的20%左右节水利用率提高到30%,远景规划期末提高到40%。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开展中水回用、城市雨水直接利用和循环水重复利用。加强水源监督管理,适度开采地下水,严防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和水质污染。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使用效益。

30条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海域功能区规划,科学制定“海上兴城”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发展建设,提高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协调好海洋资源开发和陆域产业发展的关系,要优先保证港口和临港工业建设需要,加大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临海工业要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全市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近海滩涂和近海渔业资源保护。

31条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末,我市二、三产业需要劳动力近25万人。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要切实抓好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要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培训,重在强化培养、提高素质,为转移创造条件。加强城镇、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有计划地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创业,拓宽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32条 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以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为目标,努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强化行政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积极推进环境修复工程,2015年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推进工业的“三废”的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扩大造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绿化面积。

第八章  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

33条 人民生活 

坚持富民政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制,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加快临海产业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吸纳Betway必威体育: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商贸等劳动容量大的服务业;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面,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深化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制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重视弱势群体,完善残疾人康复和保障制度。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加快民政养老事业发展,以滴绿山庄、曹庄敬老院为重点,建立覆盖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全面提高公职人员待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农村征地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在岗职工收入水平。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和在岗职工工资平均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5%以上。

34条 人才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发展人才队伍,重点在高新科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农村贫困地区引进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实行有效的人才流动政策,促进人才良性循环。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库,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调整人才结构,使人才队伍行业分布、专业分布更趋于合理。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需要。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覆盖城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科技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有计划地选拔、培养和引进一批技术带头人。

35条 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强基固本,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抓好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妥善解决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小学辍学率保持为零,初中辍学率保持在1%以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群体。未来五年,我市国家级骨干教师要达到40名以上,省级骨干教师达到150名以上,县级骨干教师达到1500名以上。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8%,初中达到70%

加大力度,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以规模化促进教育优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整合市内中小学,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

要对农村中小学进行统筹规划,采取合、扩、新建等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充分考虑曹庄、元台子、羊安、白塔中学合并到城市中学问题。经过五年努力,要将现在的170所小学合并新建为70所,农村初中合并为17所,逐步实现规模化办学。

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民办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化,优质化。引导和鼓励民办教育,改善民办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对民办教育采取招商引资和办学水平奖励机制。

开发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形成与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高标准打造品牌高中。努力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93%50%的学生能享受到优质高中教育。加强与市内外优质高中学校的合作,扶持民办高中。抓住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兴城市高中“强基提质”的契机,建设高中名师队伍,全面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2所以上省级示范高中。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成职业中专、技校等7个单位合并,成立兴城职业教育中心,形成完整的一体化职教体系。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打造兴城教育核心竞争力。

36条 文化体育与广播电视

以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加强城乡文化场所建设,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影剧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推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促进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相应体育运动产业。

更新改造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扩大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建设广播电视发射中心,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实现城乡有线电视由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达到传输132套高质量数字信号标准。实现广电网、宽带网、电信网三网融合发展,资源共享。同时装备新型多功能电视节目录制转播车,实现现场直播。

37条 医疗卫生

“十二五”期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城乡居民基本需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农村卫生院“三项建设”,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强化疫情报告系统,加强和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重点实施市医院病房综合楼扩建工程。对全市239个行政村的卫生所进行改造。继续改造建设市中医院,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奠定基础。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疾病防控中心等项目建设。

38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全市人口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调控体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计生管理与服务机制。

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8‰左右;后三年人口出生率稳定在5.35‰左右,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24‰左右。

39条 科学技术

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兴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临海产业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大项目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农业“种子工程”为带动,以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电子模拟技术、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0条 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完善农村科技网络,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推广组织。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村容村貌改善。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教育。建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维护农村安定团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为农民服务。

41条 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防意识。

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要在抓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养。重点要在农村和企业开办业余学校,设立文化活动站、科普工作站。加强妇女工作,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意正确舆论导向和榜样的培养,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努力培育精神文明先进典型,形成奋发向上的好风气。

42条 民主与法制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扩大民主参与面。完善和规范村级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教育和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主要领导干部问责制,保障行政畅通。

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强化法制宣传,提高全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实行司法公开,保证司法公正。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活动,努力打造“平安兴城”。

43条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加强安全基础工程建设。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全民火灾防范意识。加强重点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提高食品药品综合监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第九章  改革开放

44条 深化改革,加快体制与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依法保护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加快推进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加大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扩大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偿债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设立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划性,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的诚信水平,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后股权分置时代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45条 全方位扩大开放、实施国际化战略

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围绕提高我市的城市功能和重点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搞好规划,对于符合我市城市功能提升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的生产要素要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的力度。突出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利用临海产业区列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大开放布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努力营造安商、富商的软硬环境。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形成政府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多层面广泛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

46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各类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严禁对土地、淡水、森林资源的过度开放和破坏性无序开发,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增加资源保有量和可持续供给能力。建立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改造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鼓励企业走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三废”排放量低、经济效益明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认识,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以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节约型社会。

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强西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注重环境污染治理,促进全流域和海陆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47条 严肃执行规划,共谋长远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纲要》经兴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经济和社会的职能部门,要提高执行素质和在规划原则指导下的创新能力,增强实施规划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执行能力。要在《纲要》指导下,形成全力以赴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合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上的全面创新。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施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责任编辑:刘宝良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