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1-11-23来源:发改局
分享到:

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1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存在问题. 4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6

第二章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8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空间布局. 17

第一节 总体布局. 17

第二节 产业布局. 19

第三节 生态布局. 20

第四章 旅游立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22

第一节 全面加快旅游全要素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22

第二节 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实现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 27

第三节 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四大旅游品牌. 30

第四节 统筹规划旅游布局、旅游产品及线路. 38

第五节 完善全域旅游保障体系. 48

第五章 工业新市,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 53

第一节 做强泳装产业集群,推动泳装全产业链升级. 53

第二节 发展5G数字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58

第三节 完善新型工业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63

第四节 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内一流核电产业集群. 65

第五节 建设兴城市研发经济区,打造新经济发展引擎. 74

第六章 农业特市,做好十本经大文章. 81

第一节 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为特色农业谋篇布局. 81

第二节 做强花生支柱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85

第三节 做足功能性蔬菜和养殖业,创建农业产业综合体. 89

第四节 做精创意水果产业,提升水果含金. 90

第五节 做强特色海洋养殖业,叫响北纬41品牌. 92

第六节 提升农产品价值,打造驰名商标与品牌. 94

第七章 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 99

第一节 促进商贸和物流服务业提质升级. 99

第二节 规模化、创新化发展电子商务业. 102

第三节 加快新兴服务业业态发展. 106

第八章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健全基础设施. 112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12

第二节 城市供水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14

第九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116

第一节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116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18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20

第十章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上兴城. 123

第一节 打造高值蓝色经济产业带. 123

第二节 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力度. 126

第三节 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 127

第十一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130

第一节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130

第二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34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139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143

第十二章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49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149

第二节 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150

第三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50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151

第五节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53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兴城. 155

第一节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55

第二节 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156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160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161

第十四章 加强改革开放,促进区域融合. 165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65

第二节 促进市场体系发展. 166

第三节 扩大对内对外贸易. 168

第四节 提升投资合作水平. 169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171

第一节 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171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173

第三节 规划实施保障. 176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兴城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共克时艰,全面落实“两链一线、一圈一带、一区一城”战略,大力发展全域经济,扎实推进“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地方财力逐年增强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9亿元,比2015年增加31.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7亿元,比2015年增加15.7亿元,年均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7.3亿元,比2015年增加22.3亿元,年均增长8.9%;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6亿元,比2015年增加5亿元,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1.0亿元, 2015年增加23.5亿元,年均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2元,比2015年增加3693,年均增长7.8%

    二、第二产业加快发展,重点项目相继落地

2019年,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结构占比达到20.4%。中俄合作项目徐大堡核电二期34号机组正式签约。海思科制药、首钢东华等企业产品获省专精特新产品。首钢东华、锦华机电、锦华精密锻造3家企业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名录。投资14亿元的天喜轮胎项目主体完工,菲迪饲料生产研发基地建成投产。深圳佳华利道国内首个低压合金储氢项目落户我市。泳装产业提质升级,强化连线,以三产带二产。总投资6亿元的斯达威泳装超级产业园投入使用,入驻各类企业72家,被评为葫芦岛市首个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园区。古城泳装园开工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成功签约。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泳装博览会,发布泳装行业发展指数,泳装产业集群被评为全国创意设计试点园区。

    三、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Betway必威体育: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编制出台了《兴城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规划。深入实施东移北上南拓大兴城战略,完善了兴城市一核、一带、三线的点线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编制实施《兴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8-2035)规划纲要》、《兴城市滨海温泉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城市区域控制性规划不断完善,市区控规覆盖率累计达到70%,市域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发展得到有力保障。被提名为全国文明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复核,徐大堡镇被评为省级特色乡镇。

    四、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4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党建+”、“科技+”等一系列脱贫模式,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社会扶贫等,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部竣工,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27万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启动县域医联体建设;完成结核病防治所迁建;中医院、妇女儿童医院新址投入使用;为农村妇女免费开展“两癌”筛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258个。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委党校、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完成;承办中国首届世界花式艺术台球锦标赛、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觉华岛横渡挑战赛,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命名为首批“辽宁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专项治理成效明显

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燃煤锅炉提标改造、人工造林;全面落实“河长制”,对全市入河排污口进行整治;整治河流四乱问题;加强河流水源地保护,划定全市畜禽禁养区。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实施兴城河旧门段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土地卫生执法整改,完成大棚房专项整治和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恢复生态功能。城、泉、山、海、岛、河、滩七大景观成为城市靓丽名片。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荣获“全国十佳宜居小城”称号,觉华岛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海岛”。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兴城市认真实施“十三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由于体制机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加上营商环境欠佳和少数干部思想观念保守等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增幅低于预期目标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但实际上,2019年兴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相较2015年增长31.9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5.6%。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整体向下的大局影响;二是重大项目少,支撑力不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起伏不定;四是城乡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五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少,保民生压力大;六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加剧了诸多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

    二、产业结构尚待优化,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亟需加快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很突出:一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不强;二是工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少,在产品结构上,初级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三是企业主体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且仍处于产业低端环节;四是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在管理、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受到制约,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扩大生产。

    三、改革任务依然繁重,一些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形成,营商环境仍需改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尚不健全,生产要素流动在行政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需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在发展非公经济方面,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至今没有完全破解,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吸引人才、解决招工难问题也没有完全破解。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力度不强。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东北振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Betway必威体育: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落地实施,将带来一系列的振兴红利惠及兴城。东北地区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转化、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推进等举措,将为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兴城市的三产都是国内循环所需,尤其是作为支柱产业的泳装产业、旅游产业都将迎来利好。新基建作为对冲疫情影响和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抓手,近期在多次中央会议中被提及,2020 年开年的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的政策红利也为兴城市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引领作用。

    二、面临挑战

全球经济衰退,国际环境恶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摩擦不断的地缘争端、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浪潮、仍在继续蔓延的全球“新冠疫情”,加剧了本就多变的国际形势,全球经济增长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躁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科技创新格局、金融货币格局以及美元治理体系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的发展都将面临来自于世界霸主美国的遏制,成为未来中国外部环境的最大变因。恶劣的宏观环境对于兴城的出口,尤其是作为支柱产业的泳装出口带来巨大负面挑战。

疫情影响尚未消除,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于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十四五”初期的国内宏观形势进行了精准描述,也是兴城在国内大背景下需要面对的发展困境。

第二章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富民与富市双向发力,实施“旅游立市、工业新市、农业特市”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城市“南拓北进”,确保城市增容增值,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治理体系,推进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超常规、加速度、跨越式发展,全面进入弯道超车创业时代,高质量完成创业兴城、宜居兴城、文化兴城、活力兴城、幸福兴城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兴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协同发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增强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理念

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六、坚持瞄准目标、久久为功

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奋进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扎扎实实把兴城的事情干好,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强支撑,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勇立时代潮头,重塑环境、再谱新篇。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兴城市立足“旅游立市,工业新市,农业特市”基本战略,深入实施“三城同盛”战略,充分发挥优越的交通区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突出全域旅游、城乡一体、海洋经济等经济特色,聚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把兴城市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示范城市、宜游宜居宜业新型生态城市和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成为葫芦岛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典范。重点打造世界泳装之都、中国轻运动服装之城、中国清洁能源基地、东北首站旅游目的地、北方滨海康养小城和现代营销示范区。

一、打造世界泳装之都

持续壮大兴城市泳装特色产业,打造泳装产业的创意高地和时尚桥头堡,为成为“世界泳装之都”打下坚实基础。有序推进泳装产业相关工程项目实施和产业园建设,全力提升泳装产业集中度,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引进国内外一流院校及设计团队,实现由泳装产业“制造中心”向“设计中心”+“品牌中心”+“制作中心”+“会展时尚中心”转变。抢占泳装行业标准制定制高点。全力推进泳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打造中国轻运动服装之城

以泳装产业为基础,横向拓展产业链,推动瑜伽服、冲浪服、沙滩服等轻运动服饰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中国轻运动服装之城。加快时尚轻运动装新品牌开发,加强高端人才集聚和职业技术人才培训。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时尚轻运动服装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实施行业标准制定工程,建立泳装、时尚轻运动装产业技术联盟,引领标准制定和行业发展方向。

    三、打造中国清洁能源基地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有序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和能源结构优化,将兴城市打造成为面向全国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氢能源产业,将兴城市打造成特色的氢能生态示范城。加快徐大堡核电产业园建设步伐,持续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清洁能源配套产业集群。

四、打造东北首站旅游目的地

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突出“古城、海滨、温泉”旅游资源的特色为核心,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旅游要素综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全域旅游充实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兴城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富民惠民的城市形象产业和葫芦岛市旅游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及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进山、进海、进林、进泉、进河“五进”项目实施,促进兴城旅游资源禀赋增值。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把兴城建设成为旅游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品牌知名度高、特色文化丰富深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东北旅游圈首站综合旅游度假胜地,成为链接辽西、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旅游枢纽地。

    五、打造北方滨海康养小城

    充分利用兴城滨海、海洋、温泉、海岛旅游资源,结合古城打造东北、京津冀地区著名的滨海温泉旅游休闲疗养集聚区。充分实现生态产业、养老产业、健康养生业、医药保健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开发魅力黄金滨海体验游、温泉休闲度假游、生态康体养生游、健康养老夕阳红等特色旅游产品,树立鲜明的北方滨海康养小城的品牌形象。

    六、打造现代营销示范区

建立以网络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营造成熟完善的城市电商生态环境,把兴城打造成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知名区域电子商务城市和现代营销示范区。全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兴城电商直播基地建设,推动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网红经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综合考虑兴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兴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数字兴城、智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今后五年兴城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力争高于葫芦岛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比重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二、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推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场要素体系更加完善,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争创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区。对外开放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三、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积极融入“三城同盛”大格局,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两链一线、一圈一带、一区一城”建设成果显现,“1+10”园外园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公民的道德、文化、科学和身心健康素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决胜,水、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兴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文化、教育、卫生健康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形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速度”。

    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得到优化,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法治兴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安全发展得到保障。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兴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建成数字兴城、智造强市,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依法治市和平安兴城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兴城、平安兴城;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明显提升,建成文化名城、教育强市、健康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城乡生态环境根本改观,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基本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和美丽兴城;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入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人民享有高质量生活,建成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专栏2-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属性

2020

2025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139

195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预期性

15

24.2

1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预期性

80

160

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预期性

110

162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58

67

3%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预期性

55.7

59.1

1.2%

创新驱动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0.5

2.

3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20

30

20%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1.41

1.8

5%

规上高新技企业数(家)

预期性

5

15

20%

民生保障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15267

21917

7.5%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性

5

4.8

-0.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预期性

1100

2000

12.7%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万亩)

约束性

104.5

104.5

0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30.62

30.8

0.12%

城市绿化覆盖率(%

约束性

44.16

44.8

0.3%

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约束性

80

82.5

0.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约束性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约束性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单位GDP用水降幅(%)

约束性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预期性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突出特色”的原则,进行总体布局、产业布局和生态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依据区位条件及战略定位,以主城区为依托,与周边园区相互衔接,构建“一核一轴”、“ 一区一城的总体空间布局框架。

    一、一核一轴

“一核”是指打造兴城古城旅游地标,突出古城旅游核心地位,挖掘明清文化内涵,发挥古城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农业、工业、生态、会展、休闲各产业的发展,丰富古城文化商贸业态,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海滨旅游休闲宜养美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一轴”是指以兴城市城区为中心,南至曹庄镇、北至葫芦岛城区的城市主轴。沿城市主轴进行城市扩容,城区向南延伸至曹庄(未来可以进一步延伸至徐大堡),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向南转移;城区向北延伸至葫芦岛市区,实现兴城市、葫芦岛老城区和新城区规划同步、交通同城、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三城同盛”格局;部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暖、燃气、污水处理等)功能西移,信息、会展等新业态向东拓展。

    二、一区一城

“一区”,是指依托辽工大、财贸学院、渤海船院等院校,把大学资源与产业成果转化相结合,通过科学划分研发、孵化、转化、配套等功能,释放科研资源,打造兴城研发经济区。

“一城”,是指打造东辛庄城市副中心,利用兴绥产业走廊,依托服装加工、商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础,适度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促使东辛庄镇逐步成为兴城市经济副中心。


3.1 总体布局

第二节 产业布局

依托兴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转移和工业腾飞,按照两链一线一圈一带展开,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产业联动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兴城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两链一线

“两链”中第一链是东部城区旅游链,即以古城、温泉、首山、兴城河为主的城区旅游链;“两链中的第二链是西部生态观光链,以特色乡村游为主,串联温泉、水库、青山及农业景观等多种自然资源,组合发展成为西部乡村旅游链条,成为城区旅游体系的重要补充;一线是以龙回头、邴家湾、海滨浴场、觉华岛、红海滩为主的龙型黄金旅游海岸线,打造海洋度假、海洋会展、海洋乐活、海洋生态等板块,提升岸线活力。

    二、一圈一带

“一圈”是环首山旅游文化经济圈,以南关、邴家湾、外环三大商圈和九大特色街区为支撑,打造传统文化、旅游、表演等混合发展业态。

“一带”是沿滨海路,打造兴城临海经济带,构建以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兴绥走廊)为主轴的产业发展框架,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带,重点发展滨海经济区、东辛庄经济副中心及沿线乡镇产业园区,壮大乡镇经济,增强对内陆腹地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海产品养殖-深加工-销售-餐饮为一体的传统产业,培育海洋馆、儿童乐园等海洋新兴服务业。

3.2 产业布局

 

第三节 生态布局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红线,积极承接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按照“两岸一园”、“六廊多点”展开生态布局。

    一、两岸一园

“两岸”指沿兴城河两岸形成的生态绿带和沿海岸线形成的生态保护带。“一园”指首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区内严格限制开发行为,公园内及周边山体禁止开山取石,并逐渐恢复自然植被。

    二、六廊多点

“六廊”指沿兴城东河、温泉河、四家子河形成的贯通规划城区的三条滨河绿带,首山与兴城河、首山与海滨两条联系绿带,以及沿沈山铁路线的防护绿带。“多点”指以绿化网络为依托形成的,分散于兴城市的生态绿地、公园绿地、公共绿地等生态景观,构筑绿地网络生态系统。


3.3 生态布局


第四章 旅游立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及系统联动,实现全域旅游充实发展,全力打造旅游强市。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兴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惠民的城市形象产业;成为葫芦岛市旅游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链接东北、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旅游枢纽地;成为东北首站旅游目的地和北方滨海康养小城。十四五期间接待人次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到2025年旅游接待人次实现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就业人数约6万人,完成44A景区的提档升级,基本完成12个重点项目建设,培育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第一节 全面加快旅游全要素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构建完善的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餐饮、旅游购物等全要素旅游服务体系,可以完善商业环境,丰富旅游体验,从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粘性,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旅游消费,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为建设东北首站旅游目的地提供基础和保障。

一、完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秉承多样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原则,设计研发具有地域风格的旅游餐饮菜单,提高旅游餐饮品质和游客满意度。以兴城菜系为主打品牌,结合兴城文化,研发“兴城一道菜”。挑选一批海鲜店、饺子馆、烧烤店等作为兴城餐饮行业发展的领头军,打造品牌示范店。举办“兴城特色美食”、“兴城百强菜”等评比活动,挖掘和提升地方餐饮文化。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扶持民俗文化特色餐饮,培育一批以兴城小海鲜兴城花生宴兴城全羊宴为代表的旅游餐饮品牌。

打造多元化旅游服务餐饮,结合农家乐、生态康养园、度假区建设,挖掘本土特色。开发特色美食、网红小吃,打造特色餐馆、特色美食街等,提高兴城餐饮吸引力。

全面提升餐饮店面的旅游文化氛围。引导旅游餐饮点与文化互动体验相结合,促进旅游餐饮体验化、娱乐化发展。加强特色餐饮的适旅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聚力打造独具兴城旅游特色的餐饮消费环境。

    二、完善旅游住宿服务体系

推进住宿服务产品的结构优化、管理规范、品牌打造、服务提升和创新营销工作,促进旅游住宿行业的规范化、特色化、集聚化、品质化、智慧化。壮大星级酒店接待规模,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积极引进品牌酒店集团,有效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温泉海滨宜居”特色,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胜地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房地产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全域推进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体系建设。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地产、温泉康体养老地产、分时度假旅游地产等新型旅游住宿产品。

打造兴城旅游主题酒店群,把主题酒店培育成兴城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之一。加快民宿业态培育,优化旅游民宿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旅游民宿发展格局,提高旅游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民宿规范有序发展。

    三、促进旅游交通系统全面升级

建设连接市内交通枢纽和主要酒店、景区等游客聚集区的公共交通线路,以及适宜自驾游览的沿海景观道路。形成与旅游服务集散中心体系相协调的多级客运服务体系。打造各旅游功能区的客运班线以及内部的循环公交线路。解决红海滩等景区及附近市内交通拥堵问题。

着力完善兴城陆岛基础设施,构建水上旅游交通网,提高兴城陆岛交通码头能力能级,加快觉华岛与大陆交通航道维护工程和陆岛交通码头客运站维修改造工程。改造觉华岛环岛旅游公路。推进水上旅游巴士线路开发建设。

完善新建高铁站附近交通设施路网,推进黄家湾水库旅游路建设工程和东部城区大型停车场和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开通城乡旅游专线,增加农村客运班线和候车亭数量,建立旅游季节性弹性服务机制,政府搭建投资平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

    四、加强旅游文娱产品的开发

加快中心城区及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度,形成极具参与性的娱乐体系。突出古城、温泉、海滨的休闲体验特色,打造炫彩夜间娱乐,积极开发各类夜间娱乐活动与项目,形成丰富的夜旅游系统。

积极推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地方特色文娱节目,依托兴城生态休闲康养资源,以及民俗、节庆、历史文化底蕴,开发观赏性、时尚性、互动性强的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系列旅游娱乐演艺品牌,重点扶持一批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和民俗演艺活动,力争到2025年,打响1-2个演艺品牌。

    五、培育特色旅游商品产业链,促进新潮消费业态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政府层面、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运作,依托兴城市文化与资源特色,将地方特色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等纳入全市旅游购物体系,在对兴城资源属性、市场需求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旅游商品系列。创新设计旅游商品,将工艺、技术、时尚元素融入商品开发,重点扶持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规模化。

合理布局旅游购物场所,构建全市旅游购物网络。打造一批特色商品购物点,建设全域化、产业化旅游特色街区。推动旅游购物场所“景区化”发展。促进商贸、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打造1-2个大型商文旅综合体项目。

加大虚拟技术和智能技术在线上旅游商业模式中的应用,应用“云商店”、网红直播等方式将兴城当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产品真正互联网化,带动文创产品、旅游乡村土、特、农、副产品的销售和特色餐饮娱乐服务的消费。

加快开发体现兴城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便携式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着力打造兴城旅游商品品牌。加强旅游特色商品和纪念品的设计和营销,提高兴城特有的董宁刺绣、泳装、红崖子花生、海参、多宝鱼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

促进新潮消费业态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按照“全域化、体验化、休闲化、精致化、融合化”的发展理念,以构建商贸、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格局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定位,突出鲜明特色,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注重细节打造、完善配套功能。积极发挥兴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特色文化资源向优势旅游产品的转化,加快业态型特色街区向产业型特色街区的转化。努力建设一批聚集效应显著、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拉动消费明显、商旅文化消费融合的综合体项目。

第二节 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实现旅游新业态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业与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丰富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发展中的旅游元素,打造复合型新型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不断提升旅游经济支撑力、文旅产品供给力、旅游品牌影响力以及文旅开放带动力。

促进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的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加快休闲业与旅游业资源整合

以绿色环保为特色,以健康、运动、休闲、养生、文化为主题,打造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人文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兴城海滨旅游休闲集聚区。积极推进海岛旅游、海上运动休闲旅游、温泉休闲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游艇经济。

    二、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特色民宿经济,促进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充分研究每个乡镇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形成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旅游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景”。采用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对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对乡村旅游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2025年,创建2-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规划打造至少1个国家4A以上景区标准的小镇,建设中高端乡村旅游聚集区3个,提升精品旅游村5个,发展高端民宿10个,升级传统农家院20户。将高家岭、徐大堡、红崖子、曹庄等建设成为省级产业特色乡镇,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探索工业与旅游业创意融合

通过发展“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兴城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企业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拓展。通过发展工业旅游更好地宣传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动力。规划建设1-2AAA工业旅游景区,打造工业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建辽宁省工业旅游示范区。

 

    四、实现生态与旅游业全面融合

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融入健康养生的元素,把休闲、养生、健康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康体养生旅游要素的本土化、生态化、产业化。

创建发展生态康养小镇,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保护滨海、河流、湿地等生态环境,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实现生态型旅游城市目标,助推兴城市逐步实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目标。

    五、加强文创与旅游业特色融合

进一步发挥“文旅+”的功能,制定文创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创意文化活动设计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地域节庆节事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创意文化旅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认定工作,逐步形成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构成的“点线面”联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积极推进古城基础设施建设、黑风山长城等兴城历史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

2025年,培育1-2家重点文创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兴城品牌,文创产品进景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文创产品体验中心点,同时解决体验类购物、休闲类消费以及旅游类服务的垂直落地终端。

第三节 突出资源优势,打造四大旅游品牌

    一、打造宁远明清文化古城品牌

古城的总体定位要与兴城的“滨海休闲宜养小城”的总体定位一脉相承,把宁远古城打造为“原味体验文化名城”,树立“宁静致远,新兴古城”的鲜明品牌形象:在宁静里聆听历史的浅唱低吟,在淡泊里体验现世的静谧繁华。发展方向是实现古今文化的交融联动,以今溯古,古为今用,今古交融,古城新颜。通过文物的修复、历史建筑与环境的复原、文化的体验和展示,突出古城文化的“古”。通过现代化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商文旅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体现现代古城的“新”。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级古城旅游示范区,建成辐射全市旅游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创建完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十四五规划期间主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快完成《古城保护和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以自然资源与名胜古迹的保护为核心目标,兼顾现代旅游业和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筹规划古城开发的原则、重点、方向和路径,所有项目建设应符合古城总体规划,并与周围自然景点和景区建筑风格协调一致。

二是做好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首先,加强古城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十字大街主路、沿城墙的外环路、古城内环路、古城巷道等路面及排水系统改造。其次,做好古城给排水、电力、供热、燃气、电信等工程建设以及古城内民居改造。

三是对古城历史环境要素和环境品质进行保护修复和控制引导。第一,制定古城环境设施和景观设计的详细方案,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以保证视线的通达。保持古城墙的原真性,突出四座城门环境景观的历史特征和标志性。城内环境小品、绿带景观等都应体现和烘托古城历史意境和环境品质。第二,加强古城内文物建筑修缮和建筑风格改造。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导向,维修、改善历史建筑,保护和恢复各种历史环境要素。做好古城内外名人故居、军事遗址的复原演绎、护城河等古城内外重要景观的复原。第三,扩大古城规模和体量,规划建设古城辅城和副城,打造历史地产,规划设计古城水系,增加古城复古元素。古城内建筑物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均与历史环境相协调,恢复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四是深入挖掘宁远古城文化。以文化民俗传承为根系,依托兴城明清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创新传统民俗项目及文化体验性项目,打造古韵十足的文化地标景观。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等方式,充分展示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讲好古城的历史故事。加强古城及周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古城申报中国文化遗产的进度。

五是完善古城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产品服务体系。优化“一心四街四片区”古城功能布局(“一心”是指钟鼓楼;“四街”是指东西南北四条古城街道;“四片区”是指文庙、蓟辽督师府、将军府、民俗博物馆)。以兴城古城文化的传承体验、聚集展示和创意利用为主线,形成以明清传统文化展示、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观光游览参与体验、休闲娱乐度假、教育研学与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为主题的旅游功能区。打造古城新型文旅集聚区、古城遗迹核心区、特色民俗民宿区、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

六是协调古城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古城旅游开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古城开发中与原住居民的矛盾,以及缓解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例如可以采取在门票以及文商旅产业税收构成中划出一部分专项补偿原住居民,以及用于古城文物的保护,可以让旅游开发与世代所居的城内居民形成旅游的共同体。

七是打造古城与环首山明清历史文化旅游圈及特色产业带。加快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对景区内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进行升级改造,抓好首山湖生态旅游度假村、首山丽汤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和品牌提升,增加游客体验项目,丰富景区旅游功能。

 

    二、打造觉华生态康养海岛品牌

深度挖掘和整合觉华岛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渤海明珠,神奇觉华”为定位,将觉华岛打造升级为特色突出、文化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良、服务设施完备的东北及京津冀地区知名的康养生态度假海岛。

“十四五”规划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推进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集散中心建设、道路新建和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和智慧景区建设等项目。加大岛内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岛内餐饮服务体系和民宿的建设和改造,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统筹规划海岛特色功能区。编制《觉华岛海洋保护区旅游总体规划》,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积极发展商业、生态、会展、休闲、康养、文化艺术等多种特色功能片区,为觉华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以南部海洋公园为核心,打造海洋休闲娱乐示范区;以东部文化景观为中心,打造生态养生文化展示区和体验区;以东北部生物医疗和健康保健产业及技术为中心,打造蓝色康养科学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以西南部离岛为中心,打造海岛生态运动康养集聚区,建设游艇、游船、帆船、垂钓等海上运动基地。

三是打造高端休闲度假、生态康养产品。从旅游产品和服务类型、结构、特色等方面,与省内外周边海岛进行比较,进行差异化、错位化的市场细分。结合觉华岛养生文化脉络和民俗特色,设计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康养和休闲度假产品。围绕休闲度假、人文体验、康体养生、运动娱乐、商住会展的主题,合理配置项目,形成文化观赏产品、自然观景产品、参与体验产品、情境游乐产品、民俗娱乐产品、养生休闲产品等产品系列。强化标志性精品景区建设,打造觉华岛旅游精品线路。

四是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近海活动区、一二级海岸线的保护,加强陆地生态保护以及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军事设施等的保护,合理确定和控制海岛旅游环境容量。加强岛内绿化,营造环境协调统一的绿色走廊和环境空间。到2025年,岛内绿化覆盖率达到60%

五是实施“陆海统筹、陆岛联动、岛城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加强觉华岛与古城、温泉、滨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密集互动,以休闲康养文化作为纽带,实现海岛与山、城、海、泉的整体联动。

    三、打造魅力黄金旅游海岸线品牌

以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为全市旅游龙头,联动龙回头、邴家湾、海滨浴场、觉华岛、红海滩等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建设,差异化、主题化开发不同段滨海沿线的文化旅游产品,树立环渤海魅力黄金海岸的鲜明品牌形象。坚持自然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景观相结合,打造多产业支撑、多亮点呈现的龙型黄金旅游海岸线。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实施海滨景区提档升级,推动海洋旅游从近岸向海上转移、从观海向亲海延伸。

沿兴城河南岸至经济开发区一带,打造建设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的蓝海经济特色融合产业带,开发建设形成商业、服务业、加工业以及轻奢产品集聚的特色产业街区,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以邴家湾服务业聚集区为核心,打造综合高端度假区,以康养地产为主要产业,打造高水平疗养胜地。结合城区以南现有海参养殖区、多宝鱼养殖区,建设东北最大的水产品养殖、观光、加工、交易区。

在滨海沿线规划建设海洋牧场、田园综合体、旅游综合服务区、自驾车营地、海洋艺术馆、海洋主题公园、会展中心、渔人码头及配套酒店、商业、旅游地产。

以打造“中国北方著名的休闲游憩风景廊道”为定位,依托生态修复区红海栈道景观和观景平台为基础,开发一批多层次、丰富性的小景点,增强旅游体验。

利用海河两岸滨河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场所。打造海河入海口两岸生态湿地保护区生态景观。通过滨海特色景观大道和滨海栈道连接各主题区域,贯通海岸游览线路。

以海滨和渔村风情为依托,丰富滨海旅游产品种类,提高滨海旅游产品档次,推进海滨项目建设。将兴城滨海旅游岸线打造为文化、艺术、科普、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环渤海旅游“黄金线”。

   四、打造温泉休闲疗养度假胜地品牌

以“千年名汤古城”为主题,打造东北、京津冀地区知名的“海滨+温泉”疗养度假胜地,积极争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供需平衡、合理利用等原则,编制温泉旅游规划。推进温泉旅游从温泉洗浴、温泉疗养、温泉娱乐、温泉休闲、温泉度假向康体性、生态性、文化性和产业化转变,加快推进温泉带状公园综合开发,建设以主题休闲游乐为核心,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温泉休闲综合体,打造温泉健康产业链。

加强温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建立严格的温泉旅游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落实环保措施,防止破坏性开发。温泉旅游景区的设计以不破坏原有的景观生态平衡为原则。对尚未开发但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温泉文物古迹和特有景观要严加保护。根据温泉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调节游客流量,严格控制核心区的游客人数。

策划包装一批优质项目,积极搭建温泉旅游项目招商合作交流平台,全方位开展温泉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各级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温泉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和民营资本,盘活和整合兴海南路、北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及海滨风景区周边的国有企业疗养院。鼓励温泉旅游企业采取股份改造、公开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遵循“政府把关审批、企业自主设计”原则,引导具有特色的高端温泉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其市场范围,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一家一产品、一处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成立兴城温泉行业组织,定期交流,共享行业信息、共谋发展良策、共解产业困境。

加强温泉休闲康养集聚区的道路网络、供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旅游度假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以古城文化、海滨风光为脉络,延伸拓展温泉疗养产业链,逐步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形成温泉康养、美容美体、养老、养生、医疗、生态体验、商务会展等功能的高端、国际化发展项目。

加大温泉旅游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策划温泉旅游节庆活动,统一、有计划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活动,树立“中国温泉之城”的整体形象品牌。

 
4.1 旅游核心品牌

第四节 统筹规划旅游布局、旅游产品及线路

    一、形成“一心两带多组团”的旅游布局

“一心”是指以宁远古城文化旅游与兴城城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为核心。“两带”包括东部海滨与海岛休闲度假综合旅游带,西部乡村生态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带。“多组团”是依托旅游资源特色,按温泉休闲、乡村体验、工业研学、文化创意、生态康体养生等主题形成的多种旅游产品组团。以宁远古城明清文化为底蕴,以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脉络,形成一核引领、多点支撑、主题突出、产业互联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开发五大专项旅游产品

1.开发温泉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兴城首山温泉疗养区、高家岭温泉小镇、邴家湾滨海温泉新城等旅游资源,以温泉旅游为核心,以差异化、品质化开发为原则,以健康、运动、休闲、养生、文化为主题,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保健、商务会议、人文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兴城温泉旅游休闲产业链,形成兴城独特的温泉体验环境,形成不同环境、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温泉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兴城温泉”品牌。

重点打造以首山风景区为中心,涵盖东起龙兴路、西至河东路、南达海南路铁路疗养院、北抵周家村范围内的温泉休闲康养区。推进丽汤温泉度假区、首山湖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海上海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科学选择“特色温泉+景区温泉+会议温泉+运动游乐温泉+康复疗养温泉+生态农庄温泉+旅游地产等多种开发模式,实施亲水休闲四季整合策略,延长温泉旅游产业链,对温泉休闲产业进行全新的集结与整合,形成以温泉旅游为中心的新产业模式与业态发展。

深度挖掘兴城温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品牌营造和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形成兴城温泉自身的节庆体系;进行温泉保健型衍生品、温泉食品、文化纪念品等的研究及开发;通过时尚、艺术的建筑、景观、装饰设计,突出温泉度假产品的文化功能。利用温泉遗址遗迹(张作霖别墅、汤上村温泉古井等)、温泉疗养习俗(温泉文化节事)、温泉文化旅游商品(圣泉泥等)体现温泉小城的独特性和地标性,打造能够传达兴城温泉历史、体验千年汤泉文化的经典项目。

对温泉旅游区域市场进行细分和研究,针对不同的年龄、消费能力、偏好提炼消费需求,跟进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在温泉的泡浴方式、游憩方式、休闲文化体验上进行创新,开发温泉烹饪、温泉音乐、温泉地产等创意产品,注重“温泉元素”的渗入和温泉氛围的营造。通过设计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形成定制化、经典化的套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改善淡季经营问题,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从实现整体开发经营的突破。

2.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示范带动、配套建设、精准定位、品牌营销、产业支撑等措施,建设集观光、养生、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深度融合,注重乡村旅游者的沉浸式体验和购物需求,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实现乡村地区的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真正增收致富。

开发观光与生态乡村旅游产品。在碱厂乡红山谷规划“花期最长、观赏方式最多样”的乡村观光主题旅游景区。在围屏乡风电长廊—十里画廊沿途开发旅游观光带,打造兴城首个十里画廊。在三道沟打造百亩桃园和牡丹、芍药观光园,在大青山建设高品质生态旅游景区。将碱厂乡碱厂村生态保护旅游区与刘台子乡山东村湿地生态旅游区联动,开发“山水景观游+湿地生态游旅游项目。

开发休闲度假乡村游产品。做好药王新天地(天逸山庄)康养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打造人与自然相融和、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山水园林式的田园度假山庄,建设农家乐和农产品集散地。在碱厂、白塔、高家岭、三道沟建设康养旅游度假综合体。在刘台子、徐大堡、曹庄建设滨海休闲服务区。同时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民俗客栈,完善和丰富休闲度假旅游要素体系。

开发民俗文化研学乡村游产品。在刘台子建设乡村振兴博物馆、农耕历史博物馆、农业研习基地、农业科技馆。在曹庄镇发展满族民俗体验、满族民宿休闲、满族文化研学、满族美食体验等民俗特色产业,打造满族民俗村。在徐大堡和围屏乡建设核电和风电科技博物馆。

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以“红”带“绿”树立兴城乡村旅游红色品牌。在三道沟满族乡、刘台子乡前刘村、药王满族乡、围屏满族乡建设红色旅游基地。开发红色观光、研学教育、文旅体验、农旅休闲、户外拓展等多种红色旅游产品。将三道沟打造成为东北红色旅游新标杆和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

启动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以花生、食用菌、多宝鱼、海参、温泉等产业为牵引,打造红崖子花生特色小镇、华山食用菌特色小镇、徐大堡海参特色小镇、曹庄多宝鱼特色小镇、高家岭温泉特色小镇。

3.开发工业科教研学旅游产品

基于氢能文化体验科普园、多宝鱼产业示范园、泳装产业园区、花生等农产业深加工产业园区等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科教、环保工业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引导企业开发互动性、趣味性、休闲性强的工业研学旅游产品。

将临海经济产业带打造成产业观光带,开发深层次、复合型的创意体验型工业旅游产品,形成包含工业科普旅游、产业公园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和工业购物旅游等完整的产品体系。

将兴城名牌产品(如花生、菊花女饺子、泳装)的加工工厂打造成“观光工厂”,以工厂生产设施、生产流程、工人作业等工业生产风貌作为旅游项目,配以相应的解说、导览、DIY体验等服务,让游客获取观光、休闲、科普、手工制作、购物等多元化体验,让过去只用于生产的工艺,做成兴城特色文化的展示,用情怀来讲好传统工业的故事。

4.开发创意文化旅游产品

深度挖掘宁远古城文化、海滨文化、明清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创作推出一批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演艺项目和旅游产品。以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特产食品、创意科技装备、创意包装、城市伴手礼、旅游景区纪念品等为抓手,大力开发文化旅游高端产品。整合并保护“兴城民间绣活”、“兴城全羊席制作技艺”、刘派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整合文博会、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资源和场所,形成整体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扩大宁远古城明清文化旅游节、泳装文化博览会、觉华岛菩提文化节、国际泳装沙龙走秀、古城温泉旅游节、滨海乡村旅游度假季等节庆活动规模和影响力,促进节庆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的合理组合和有效衔接,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城市旅游品牌。

规划打造一批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街区、文化旅游夜游商业综合体。通过风情商业街区、文艺民俗演出、全息影视表演、灯光节、夜市等休闲形式和娱乐场所丰富游客体验,提高旅游消费。到2025年,打造1-2条文化旅游消费街区。

深度参与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体系,重点完善交通、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和服务设施,积极争取上位政策支持,打造古长城文化旅游体验区。

5.开发生态康体养生游产品

基于兴城的温泉资源、森林资源、滨海海岛资源、乡村资源、佛教文化资源等,以生态环境、特殊资源、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为依托,开发不同类型的生态养生健康旅游产品,满足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建设生态养老养生村庄,打造1-2个康养小镇。

完善生态养生服务网络,鼓励现有医疗机构扩大疗养服务范围,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

依托碱厂、元台子、白塔、三道沟、刘台子、望海、高家岭、药王乡等乡镇的果蔬采摘园、花卉观光带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开发花卉田园养生类和药膳食疗类旅游产品。依托温泉疗养院、温泉度假疗养区和温泉养老地产,开发生态水疗类旅游产品。依托首山和大青山森林公园、兴城海滨、徐大堡浴场、觉华岛等景区,开发森林避暑、海岛避寒类、康体运动休闲类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古城、觉华岛等养生文化脉络和民俗特色,开发文化养心类旅游产品。

通过举办觉华岛度假养生文化节、中医药养生旅游节、体育旅游节、医疗保健旅游大会等节庆活动,促进康体养生旅游理念的传播和产品的推广,为康体养生旅游的投资与合作搭建平台。

    三、规划三类旅游主题线路

基于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类型和产品主题,规划打造三类主要的旅游线路。

1.城泉山海岛为中心的经典旅游线路

宁远古城--首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城温泉疗养区--龙回头景区--兴城海滨风景区--觉华岛旅游度假区。

2.依托旅游产品主题规划的旅游线路

1)温泉疗养旅游线路:

中铁建疗养院--首山风景区--张作霖别墅;

首山温泉--药王天逸山庄--高家岭汤上温泉小镇--刘台子一揽芳华;

首山丽汤温泉度假区--铁道部“温泉休闲”疗养院--八一“滨海温泉”疗养院--滨海温泉新城--高家岭温泉小镇。

2)滨海休闲旅游线路:

龙回头景区--海滨景区--红海滩风景区--徐大堡滨海浴场--刘台子入海口湿地公园--觉华岛。

3)乡村旅游线路:

?   生态观光线路:

围屏乡风电长廊--十里画廊--三道沟大青山景区生态旅游景区;

碱厂生态保护旅游区--刘台子乡湿地生态旅游区。

?   休闲度假线路:

药王新天地(天逸山庄)--三道沟康养旅游度假综合体--碱厂康养度假综合体--高家岭温泉休闲度假区--元台子乌云山养老综合体;

刘台子一揽芳华、龙泉浴场及海上游乐区--徐大堡金沙湾、碧海滩浴场--沙后所特色餐饮住宿--曹庄临海产业旅游区;

高家岭温泉小镇--朝阳寺烽火台景区--三道沟大青山生态旅游区。

?   红色旅游线路:

药王满族乡--三道沟--围屏--刘台子红色旅游基地。

?   特色小镇游线路:

华山食用菌特色小镇--红崖子花生特色小镇--高家岭温泉特色小镇--徐大堡海参特色小镇--曹庄多宝鱼特色小镇。

4)工业研学旅游线路:

红崖子花生深加工产业园区--兴城斯达威泳装超级产业园--滨海经济开发区氢能文化体验科普园--曹庄多宝鱼产业示范园--徐大堡核电产业园区。

5)民俗文化游线路:

宁远古城--长城文化公园--觉华岛;

宁远古城--般若讲寺--觉华岛--白塔峪塔文化景区--望海寺;

刘台子农业文化基地--曹庄镇满族民俗村--徐大堡核电旅游文化区--围屏风电科技博物馆。

3.依托季节主题的旅游线路

1)春季赏花游线路:

元台子沿河花海观光带--羊安特色花海路--南大山绿色花海长廊--三道沟万亩桃园--药王乡天逸山庄赏花游;

刘台子油菜花观光--沙后所花海旅游观光带--曹庄河岸桃树景观带--古城千亩花海景区。

2)夏季避暑度假游线路:

首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龙回头景区海岸避暑--兴城海滨游乐避暑--徐大堡海岸度假--刘台子花卉观光度假--三道沟大青山森林避暑--药王乡天逸山庄避暑度假。

3)秋季观光采摘游线路:

首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观光--徐大堡果蔬采摘--刘台子花卉海岸观光--大青山生态观光(三道沟果园采摘);

元台子桃园和鸡心果--白塔葡萄、棚菜--旧门葡萄扁杏采摘--碱厂红南果梨--南大山苹果鲜桃蔬菜--望海蓝莓葡萄红李子采摘。

4)冬季温泉冰雪游线路:

首山丽汤温泉度假区风情体验--兴城温泉疗养区温泉疗养--滨海温泉新城观光游乐--高家岭温泉小镇(温泉度假)。


4.2 旅游产品和线路

第五节 完善全域旅游保障体系

    一、加快旅游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全域旅游管理工作机制,成立市政府领导分管的旅游管理机构,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负责统一旅游资源规划、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旅游项目管理。以大局推进的观念,引发从上至下的思想重视与统一,形成旅游部门居中统领、多部门配合支持的全域旅游创建推进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

加快国有景区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旅游投资集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红海栈道、首山、海滨、古城、觉华岛等等非文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权统一划转至国有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

推动旅游投资从传统财政型向市场投入型转变。加强制度化管理,全面建立旅游经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参与的旅游市场协调监管体系。

加快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国债资金和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对重要景点的投入,允许条件成熟的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拍卖、合资合作、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项目。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对项目资金进行统筹使用,整合各类建设资金,鼓励多行业联手、多企业合作、多模式并行,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商品集散地建设。

    二、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在旅游宣传促销中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建立专门的旅游营销机构,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承担统一的营销责任。制定宣传促销总体方案,提高宣传促销的科学性、系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克服“孤立零散、蜻蜓点水”等无叠加效果、无整体性的被动促销状况。

政府在基础设施、土地租用经营权方面,给予Betway必威体育:的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宣传促销经费来源体系,为打造兴城旅游名牌产品开路。

围绕兴城旅游战略定位和设计,构建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行为、视觉识别方面塑造独立、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

加大与旅游业内同行旅行社、线上OTA、旅游营销机构联合,借助同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充分利用国内外知名社交网络(如InsYouTubeFacebookTik Tok)、SEO(搜索引擎优化)、ARVR等现代科技,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式旅游传播,创新新媒体+旅游品牌跨界促销手段。

    三、升级区域旅游合作和联动,发展大旅游

兴城与渤海湾、辽东湾经济圈内的大连、锦州、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山海关等城市处于同一个旅游区域,应避免在滨海旅游产品方面的同质化竞争,积极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好的资源互补态势和旅游联动格局,抓好区域对接合作,发展大旅游,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产业带。

推进兴城与东北三省、京津唐蒙的旅游联盟与合作,通过旅游政策、信息共享,组织客源互送,增进交流,推动旅游产业深度合作,将旅游合作“升级”为工作协调机制、产业合作体系,打造带动辽西北、辐射全辽宁的旅游集散地和对接京津冀的首站旅游目的地,形成大区域旅游合作网络。

    四、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加强旅游通讯设施的提升,加快5G信号在旅游区的覆盖。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智慧景区建设和全域旅游综合运营管理,提升和创新游客服务与体验,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安全信息的整合,推动景区的运营管理和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

建设“5G+智慧景区项目,结合兴城景区的特点和需求,在部分景区进行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社交分享、5G智慧鹰眼等新技术的试点。

开展“云游兴城”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与同程文旅等国内知名旅游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实施同程文旅百城全域通战略。将兴城市的景区、酒店、交通、美食、民俗、人文等内容通过同程文旅平台进行有效整合,通过VR预订、3D展品、AI客服、大数据后台等全新的功能,智能、全面、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专栏4-1 旅游业“十四五”期间主要项目

1.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古城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宁远卫城博物馆项目;王承斌故居、王氏家祠、83号民居等历史名人故居的修缮加固工程;药王新天地(天逸山庄)康养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红山谷乡村旅游度假项目;华山食用菌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项目;红海栈道观景平台续建项目;首山湖水上乐园项目;首山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维修及园林景观提升项目;首山湖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首山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首山欢乐谷户外运动基地;三道沟红色教育基地项目;映莲农家院旅游管理服务度假村项目;一揽芳华生态观光园;元台子满族乡乌云山养老及旅游开发项目;长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以兴城市东电至铁路疗养院,打造温泉娱乐景观带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乡村游步道建设项目;“龙型旅游黄金海岸线” 景观大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羊安乡《榛情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碱厂乡大青山小流域项目;兴城市汤上温泉小镇漂流;宁远古城综合开发项目;觉华岛精品景区建设项目;觉华岛旅游产业项目;觉华岛研学景区建设项目;觉华岛医疗康养建设项目;健身步道建设项目;骑行道建设项目。

2.旅游交通项目

兴城市东部城区停车场新建项目;觉华岛环岛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陆岛交通(陆侧)客滚码头改建工程;

沿海旅游线路建设:红海栈道-兴城湿地公园-兴城海滨浴场-比基尼广场-龙回头-313海滨浴场;

海岛旅游环线建设:金嘴子码头-怪石滩-度假村-唐王洞-大龙宫寺-海洋公园-营城子遗址-石山-怪石滩-金嘴子码头;金嘴子码头-怪石滩-石山-营城子遗址-海洋公园-大龙宫寺-唐王洞-度假村-怪石滩-金嘴子码头;

旅游公交专线建设:古城南关-龙回头景区、古城南关-红海栈道风景区、古城南关-首山国家森林公园;

兴城经济开发区蓝海经济先导区红海滩沿线修建高压廊道下左右各0.5米的道路,有效缓解沿海公路旅游旺季交通堵塞问题。

全域旅游停车场建设项目。

3.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兴城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特色民宿建设:三道沟特色民宿、碱厂特色民宿;古城新型文化旅游春和门公共服务站建设项目;兴城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古城消防建设工程;河道治理文旅项目;温泉景观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章 工业新市,促进工业跨越式发展

遵循《中国制造2025》指导方针和构建“1+10”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拓展兴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化,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装备制造、涉核关联工业等产业,为高水平建设工业新市注入新动能。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集聚辐射、创新活力迸发、特色突出、错位竞争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一批参与全国产业竞争,体现兴城高端制造和精准服务水平的品牌产业园区。

第一节 做强泳装产业集群,推动泳装全产业链升级

加快壮大泳装产业集群。针对目前泳装产业存在瓶颈问题,从产品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染织、印花、服饰等配饰品、产品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进行全产业链纵向深度整合创新。以打造新产品品牌为龙头,向时尚运动装、内衣裤、瑜伽服装及配饰、工装、校服等,进行产业链横向拓展。按照文化艺术的理念进行新产品开发。

通过要素整合,产业聚集,实施5G网络化、智能化等整合创新,形成从面料研发、品牌创建、营销推广等全产业链泳装产业集群,促进泳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越。

    一、以产学研用合作为抓手,着力推动泳装品牌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及创新设计单位软实力,整合英华泳装品牌园资源,构建泳装品牌研发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泳装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范中小企业,建设泳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提升泳装品牌竞争力。引进法国、日本、韩国等时尚服装研发机构,积极推进泳装品牌自主设计的融合创新。加大技术研发、品牌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快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商标品牌建设步伐,强化泳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著名泳装商标和品牌,引领泳装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依托国内著名服装设计机构及兴城市“蝶姿”、“凯迪龙”、“波尼士”等泳装品牌和泳装企业为基础,成立泳装时尚产业技术联盟,创建泳装品牌创新设计行业标准制定中心、国际流行时尚泳装信息发布中心,引领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加快对时尚轻运动装、职业装、高档运动装新品牌的开发。围绕体育、旅游、健身等消费市场,培育发展户外运动用品、户外装备等健康消费品。运用顾客消费大数据,面向高端细分市场的特殊人群,打造私人定制品牌和个性化定制品牌,融入国际时尚元素,培育发展高档时尚流行泳装、服饰及运动装。

加强高端人才集聚和职业技术人才培训,推动泳装产业由“制造中心”向“设计中心”+“品牌中心”+“制作中心”+“会展时尚中心”转变,把泳装产业全国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品牌做大做强。

    二、以5G+引领生产基地建设,加速泳装产业链整合创新

以“炸”理论引导,打破对外购布料和配件的依赖,突破泳装高档面料生产及印染瓶颈,完善染整经编、氨纶、锦纶等中间产品环节,与上游聚氨酯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泳装产业规模集聚。推进泳装生产加工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打板、剪裁、缝纫加工生产制造环节,再到仓储、物流、产品营销、会展、品牌营销等,进行全产业链整合,推动泳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转型升级。加速泳装产业链纵向整合创新。提高泳装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实力。实施互联网+泳装加工、经营管理的改造提升工程,在泳装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三、突破市场营销瓶颈,搞好“双循环”泳装运营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兴城泳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及方得泳装跨境电商平台和“蜜唐街”进口商品直营体验店等品牌优势,打造面向“双循环”两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推进面向两个市场、线上线下共生发展的泳装运营基地平台建设。包括:“双循环”电子商务运营管理中心、大数据管理中心、现代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订单信息处理中心、货物报关出关中心、投融资中心、产品会展中心、管理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海关进出口货物仓储中心、离岸表单填报服务中心、语言翻译、外语直播、呼叫中心等。

建立泳装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对泳装运营中心实施管理,为地区泳装企业市场营销提供一站保姆式服务,促进泳装在两个市场的繁荣发展。

    四、用文创思维改造提升泳装产业,促进“泳”与“装”的融合发展

用工业思维推进量变、用文创思维实现质变,把泳装从工业体系中升级到文创产业中去,把泳装打造成为社会新风尚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时尚新元素;要充分利用沙滩资源、旅游资源,打造主题浴场,以泳带装,以装促泳,泳·装连线,把小产业变成大产业;要构建金字塔式产业,把高端市场做高,兼顾中、低端市场,不断创新。打造泳装比基尼会展中心、比基尼展示广场,举办海滨婚庆、海上婚礼、国际比基尼海滩展演活动,开展海滩排球比赛等多形式创意娱乐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泳装博览会”、泳装创意设计大赛、比基尼国际泳装会展以及泳装、轻运动装时尚论坛、发布泳装行业发展指数等系列创意活动,固化泳装城市符号,不断提升兴城国际泳装名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对标高端业态,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形成最活跃、最前端的创新理念和模式。成立泳装研究院,专题研究泳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抱团取暖,建立同业同盟、异业同盟,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制度创新,打造第三方平台,不断催生“泳与装”连线新业态,拉伸产业链,从纵向发展上下游产业,从横向发展轻运动产业,叫响兴城中国轻运动装名称城市品牌。

 

专栏5-1 泳装产业工程项目

1. 5G+智慧泳装产业园古城泳装产业园

建设完善1.2万平方米设计研发中心和1万平方米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2. 泳装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建设工程

以英华泳装品牌产业园为载体。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为先导,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强化品牌营销策划,提高品牌影响力,在打造泳装自主品牌基础上,开发“中、高端时尚轻运动装”新品牌,由泳装产业“制造中心”向“设计中心”+“品牌中心”+“制作中心”+“会展时尚中心”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无品牌产品生产比例,创建一批市、省、国家级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

3. 生产基地建设及服务配套工程

以开发区为主,重点发展时尚轻运动服装业和高品质纺织面料、生产加工、包装印刷企业产业链完善生产制造体系。培育一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发展。实施5+智能化制造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

1)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园区泳装企业花色设计、打板、剪裁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园区公司化管理。把兴城泳装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 实施行业标准制定工程。建立泳装、时尚轻运动装产业技术联盟,依托专家学者制定颁发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引领泳装标准制定和行业发展方向。

3) 5G+实施技术升级工程。进行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营销线上线下一体化、仓储、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实现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集约化运营,节能、降耗、增效。

4. 兴城市泳装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产业园

以提升“双循环”、两个市场竞争力为引领,以泳装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产业园为载体,以跨境电商营销为突破口,利用方得泳装跨境电商平台和“蜜唐街”进口商品直营体验店两大品牌优势,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线上线下共生发展的高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四大功能区:

1) 泳装品牌创新设计功能区和行业标准制定中心区。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品牌创新设计产业园。进一步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品牌研发机构,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为先导,引进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共建“辽宁兴城泳装开发设计中心”。在打造泳装自主品牌基础上,开发“中、高端时尚轻运动装”新品牌,引领泳装产业转型升级。

2) 行业标准制定中心区。建立泳装、时尚轻运动装产业技术联盟,实施校企联合,依托专家学者制定颁发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引领泳装标准制定和行业发展方向。

3) 兴城泳装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区。依托斯达威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整合天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天喜商贸有限公司、方得泳装跨境电商平台和“蜜唐街”进口商品直营体验店等龙头企业资源,建设完善1万平方米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高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强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把兴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4) 现代物流示范产业中心区。整合现代物流产业资源,在大红门物流城对面和古城街道外环路两个区域,集泳装设计、生产、仓储、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建设泳装、轻运动服装服饰全产业链平台,实现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集约化运营,节能、降耗、增效。

5) 泳装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区。建立泳装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对泳装电子商务等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运营,打造创意设计中心、品牌培育中心、数据中心、投融资平台、会展中心进行管理、协调和服务,包括:生产配套、物流服务、金融支持、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人才培训、海关进出货单、语言翻译、外语直播、呼叫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

5. 创建泳装运动装研究院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泳装产业联盟,创建泳装研究院,解决泳装产业发展非工作的瓶颈问题,促进泳装产业科学发展。

6. 泳装运营中心建设工程

位于邴家湾新业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创意设计、文化金融、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电子商务等全方位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意设计中心、5G+智慧运营中心、大数据中心、投融资平台、会展中心,实现泳装产业供、研、设、产、供、销于一体的运营体系。

7. 斯达威泳装超级产业园工程

规划总面积为185574.0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其中:展厅建筑面积为30940.84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为71607.61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为44081.58平方米,服务建筑面积为46001.06平方米,精编设备为200台,缝纫设备为3000台。以5G+模式,创建。集泳装设计、生产、仓储、销售,人才培养教学为一体的超级数字产业园。

 

第二节 发展5G数字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5G数字技术为驱动,促进传统产业聚集,加速企业项目基地化、园区化、数字化改造进程。

 

    一、以5G数字技术为引领,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园

以现代化工业思维引领和支撑传统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装备制造领域企业发展,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动智能化+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安迈汽车、粉末冶金、火力速旋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为京津冀沈汽车产业提供配套服务。推动高铁桥梁部件、思科赛斯高铁桥梁支座等高端制造项目,推动天喜轮胎等一批项目高质量发展,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5G+新业态、数字经济、数据安全等新业态发展。促进5G+制造、5G+农产品、5G+医药、5G+医疗机械及人工智能产业化改造。加大企业RD资金投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组织企业申报省“专精特新”企业、产品(技术)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快速崛起,引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创建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

引进苏州英特雷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和计算机软件研发项目。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不断适应机器人市场需求。

    三、依托北京铁科轨道公司引进相关企业,创建铁路科技产业园

积极与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对接,推进高铁高强度钢角线项目与高铁隧道安全防护门项目落户兴城。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等,促使兴城高铁项目纳入国家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四、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建先进材料科技园

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力发展先进材料产业,推动高精金属材料研发,做好以思科赛斯为代表的兴城本土企业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互动融合合作,为冷小模具、高耐蚀挤板等产品在兴城市的试点研发生产活动提供保障,促使Betway必威体育:产品引进兴城,扩大合作范围与合作规模。建设先进金属材料涂渡国家工程实验室兴城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葫芦岛分中心兴城挂牌等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兴城市先进材料科技园。

 

    五、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创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合理布局改变农产品原材料供给方式,遵循“10+24”、“1+10”产业规划布局,以供给侧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水产品等特色深加工产业园。

着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区。依托正业花生、泰昌花生、源友花生、工大迪安等重点企业,推进花生食品、花生油等特色产品的标准化加工和质量提升,发展特色花生食品、营养健康花生油新产品,开发油料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与深度开发。依托弘发食品、万德食品、润泽农业等重点企业,挖掘特色优势,扩大水果原料基地规模,筛选加工专用品种,发展果干、凉果蜜饯、原汁原浆生产和果酒加工,发展优质苹果、杏、草莓等干制产品,果汁加工重点发展浓缩汁、复合汁等产品。依托润泽农业、福源农业、馨予农业、玄宇农业等重点企业,推广蔬菜、菌类采后处理、保鲜贮运及鲜切蔬菜生产等产地初加工,开发蔬菜高效腌制、干制等加工新技术,发展休闲蔬菜、菌类食品、腌制蔬菜和方便菜等产品。依托九股河食品、九股河饲料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和冰鲜禽类产品。依托海源水产品、海兴隆水产品、旻源水产品、佳盈伟业、菊花女食品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产品产地初加工、保鲜保活、冷冻保藏、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多宝鱼、海参等养殖水产品的加工,创新水产罐头、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等传统水产制品加工工艺,促进传统水产品加工业升级发展。研究开发即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大力支持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

着力培育新兴消费品产业。适应和引领新消费需求,开发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渠道,培育发展以功能性食品和美食工业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逐步形成以消费品品牌食品牵动初加工生产基地、链接种植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六、以信息化技术为引领,创建绿色石材加工产业园

以高家岭石材加工产业园为载体,对传统建筑材料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围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两个市场,瞄准需求,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产品,以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对石材、碎石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和产品升级。积极鼓励发展以工业废渣为材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节能绿色建筑材料业发展。与相关大型企业密切融合,充分利用“三废”,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复合型材料等工业化制造,促进建材精深加工业的绿色发展。

以高家岭石材加工业产业园为基础,创建绿色、生态、综合性、一条龙模式的现代化石材加工产业园。通过引进绿色生产先工艺进技术,从开采、创新设计、加工包装、储运等,实施全产业链升级改造,逐步把高家岭培育成“5G+石材+造型石+批发市场”的全国知名专业大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石材大市场运营模式。

    七、建立项目常态对接机制,创建军民融合产业园

围绕军民两用新材料、民爆产业、军地通用电子信息、军需保障等产业领域,成立项目对接组织,建立项目机制,着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落地。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军地需求对接,积极承担舰载机科研试飞基地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科研攻关,为军需提供配套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积极为军转民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完善新型工业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做好氢能基地、核电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采取积极产业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步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带动兴城市工业经济高起点、快速发展。   

 

    一、提升核心技术辐射力,创建氢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按照“一核”、“五区”规划,着力搞好投资80亿元,用地5655亩的氢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即:氢能源核心生产区以及氢燃料汽车及配件生产区,氢能产品生产区,氢能基础设施及配套区,研发、实验检测区,氢能文化体验科普区和生活区。

氢能源产业基地以氢能源电池制造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以规模化定制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为契机,优先发展氢能源电池。加快氢能源产业发展策源地建设步伐。与国际、国内一流研发机构、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氢能源技术开发应用研究院、实验室,推动国家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研发。建立氢能源研发和管理平台,制定氢能源产业营运等行业标准,打造氢能源产业高地。建立一批国家级研发基地和实验室、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重点在氢燃料动力系统研发制造、车用低压储氢技术研发制造、氢能源产品标准制定、氢能源特种车研发制造、氢能源压力容器检测试验、氢能源车加氢站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成功并在氢能源物流车、环卫车、无轨电车、公务车(出租)、海上养殖船制造等方向取得突破。

    二、构建数字工业生态体系,打造数字化产业发展高地

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加大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汽车充电桩、云计算、氢能产业等新基建投入,夯实数字化产业发展软件基础,加大信息技术领域技术成果引进、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通信网络从信息传输为主,向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演进。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信息材料、生物传感等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的革命性突破。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入工业互联网、AI科技、大数据、智能化生产等企业,形成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化产业聚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VR仿真实验室,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智慧城市体系。不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积极发展数字设计、数字创意产业、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引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内一流核电产业集群

紧紧抓住国家核电工程落户兴城徐大堡这一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推动徐大堡核电项目建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升兴城市核电服务业及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促进兴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一、高标准定位,打造核电科技城

立足兴城市核电产业发展定位和兴城市核电关联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结合兴城市域功能和城市特色,将核电科技城定位为“一城、五区”:

核电科技城。着眼于服务全省乃至全国核电建设和运营管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核电服务业,积极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业,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创建国内一流核电产业科技城。

核电总部经济基地区。重点建设核电产品招投标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金融与商务服务中心、智能化互联网中心、大数据中心,重点引进核电服务业及其它核电关联企业总部进驻,塑造全国性核电商务中心形象。

核电运营服务核心区。构筑高水平核电发展平台,重点引进国内与核电产业相关的院所及大企业,集聚国内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电服务业,成为我国核电及关联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核心。

核电辅助设备制造区。加快培育和引进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着力在核电辅助设备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提升核电设备整体水平,成为国内重要的核电辅助设备基地。

核电安全利用科教示范区。加强核电安全生产与运行管理,开展核电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核能供暖、核电文化旅游,成为国内核能安全利用示范区。

核电文化生活服务区。建设商务酒店、科学家、专家公寓等设施,结合核电生活区规划,营造绿色生态核电文化生活服务区。

二、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推进各项重点项目落地

集聚兴城、乃至葫芦岛市及辽宁省的优质资源,精心实施,确保完成以下重点项目落地。

1.以核电科技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核电项目建设进程

着力推进各功能区建设,重点抓好各项目落地。重点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AP1000核电机组,约413.07亿元投资建设;争取完成二期工程主体,建设2台俄罗斯VVER-1200型核电机组、投资约528.95亿元项目。目前,做好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核准项目后,全力推进一、二期工程。积极为中核工程公司、中核建二三公司、二四公司等国家核电建设单位建设生产区、生活区等设施以及核电建设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兴城提供服务,不断扩大核电科技城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成为国内一流核电科技城。至2025年,实现核电关联产业初具规模,取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核电关联产业区初具雏形,核电生活服务区配套设施基本具备服务功能等目标。

2.以国内核电辅助设备制造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功能区产业园建设

1)以核电服务功能区为载体,创建核电运营服务业产业园。重点引进国内与核电产业相关的院所及大企业,集聚国内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电服务业,把徐大堡核电站建设成为我国核电及关联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核心。

建筑和安装:积极支持和帮助核电建设单位,如中核建二二公司、二三公司或项目部在兴城的长期发展,根据核电模块化建设需要,提供发展空间。积极帮扶核电安装服务单位在核电建筑安装、机械检修等工程方面拓展业务空间。

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依托中核核电培训中心,开展核电建设施工、核电运行管理、核电站退役处理、核质保体系、核电和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标准及其相关技能等方面人才的培训;依托兴城市3所高校筹建核电科技学院,努力建成国内重要的核电教育培训基地,为国内外核电项目建设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依托兴城人才就业机构以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积极为核电关联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咨询和服务,为核电关联企业和核电建设单位提供用人保障。

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依托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核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吸引Betway必威体育:工程设计单位或部门进驻兴城,开展核电站勘探、设计、评估、方案编制、专题研究等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业务。积极支持相关院校及研究机构和核电设备生产配套企业的合作,组成产学研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企业核电配套设备研制能力。

运行管理和维护:依托核电运行维护企业,实现对核电厂联合存储备品备件进行管理,实现共性备品备件最短时间、最大范围内共享。引进各类核电管理服务机构,为核电厂提供设备检修检测、换料、后处理、辐射环境监测和核安全防护、核应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国内核电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心。

2)以核电设备制造业功能区为载体,创建培育核装备制造产业园。近期立足现有兴城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为核电建设企业配套生产相应设备配件,带动兴城市园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围绕核电项目配套需求,加快技术引进、创新和嫁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在核电机械设备、电气设备、泵阀、新材料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产业链。

推动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以兴城市原有机械加工企业为支撑,依托核电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核电冷却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零部件、核电站配套桥式起重机、汽轮机润滑油系统设备、核电辅助成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构筑核电机械设备领域产业链,实现核电机械设备快速发展。

发展电气设备制造业。以兴城市相关企业为骨干,开展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电站发变电机组数字式继电保护屏、电气、仪表、控制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和制造,建设省内先进核电电气设备产业基地。

发展泵阀设备制造业。以兴城水泵等企业为骨干,围绕核级泵阀设备制造,通过与核电科研院所技术合作重点研发制造AP1000VVER核级泵阀配套设备、核电站专用海水蝶阀配套,完善核电泵阀产品,争取占据一定市场。

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驻,以首钢东华、红光锅炉等兴城市原有机械加工企业为支撑,依托核电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核电冷却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零部件、核电站配套桥式起重机、汽轮机润滑油系统设备、核电辅助成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构筑核电机械设备领域产业链,促进兴城市核电机械设备快速发展。

3)以核电安全利用示范区为载体,创建核电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园。围绕核电工业文化旅游核心内涵,以核电生活区、兴城海滨、滨海栈道、红海滩、金沙湾浴场、核电施工企业生活区、核电生产区为旅游主轴线,以徐大堡核电科普宣传教育展示中心为重点,通过核电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做大做强核电工业文化旅游产业。以刘台子油菜花、风电基地、核电生产基地、核电施工企业生活基地、徐大堡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等景点的精心策划和开发建设,打响核电工业文化游品牌。盘活兴城疗养院所闲置资源,结合核电不同机型、不同国家设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发展专家、院士健康疗养产业,打造专家村、院士村,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兴城旅游康养。

4)以核技术应用产业区为载体,建设核技术孵化产业园。依托核工业科研机构,利用徐大堡核电先进堆型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开展核辐照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植物育种、核材料研究等核技术应用领域的研发,引进培育一批核技术应用高科技企业,加快核技术与产业融合,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另外,面向兴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创建核能生态环保产业园。充分利用发挥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核电、抽水蓄能、光伏、核能供暖、海水淡化、中低放废物暂存等产业,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推动兴城市清洁用电、用水、供暖、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矿山治理等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三、采取积极措施,为核电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发展核电关联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建立与中核集团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加快核电关联产业发展。

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局(国防科工局)、省政府加强对接,及时了解核电关联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在产业扶持政策、项目引进、土地空间落实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积极深化与中核集团的合作,并拓展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大唐集团等国内大型涉核央企的沟通交流,在核电关联产业投资发展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2.加强基础设施及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核电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为承接核电关联企业入驻奠定基础。加快完善核电生产基地、核电施工企业生活基地、核电生活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核电项目实施提供一流服务。

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核电关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企业与核电部门开展经常性交流活动,扩大市内企业产品(服务)入核数量。建设中核检测与认证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广开渠道,收集核电关联产品、制造业企业的相关信息,编制核电建设施工与检修需求配件产品目录和国内外核电设备主要制造商名录。筛选编制适合兴城市核电关联产业发展的产品名录,指导兴城市核电关联产业健康发展。

3.加强招商引资

根据现阶段发展实际和核电项目建设需求,聚集核电系统机构。重点引进核电建设、安装企业,尤其是“国字号”企业总部及分公司入驻兴城。抓住AP1000VVER三代核电自主化、国产化的机遇,引进重装设备配套企业;以创新型、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为招商方向,抓住这些企业进入核电新能源的契机,引进核电燃料原件加工制造、核电建筑设计工程、核电承包企业、辅助设备企业、建筑材料生产制造、核电运营等企业。重点关注核电设备制造业种类齐全、产品多样的上海、涉核企业总部云集的北京、核电关联产业发达的浙江海盐等城市和广东、山东、江苏等核电建设大省的发展战略。

4.完善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对于获得国家和省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积极申请入围核电“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合格承包商名录”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引进核电关联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结合投资总额、投资强度给予相应的地价优惠和事权减免。支持核电关联企业参加核电质保体系培训班、取得非核级、核级生产许可证、进入核电供货市场,并对企业上述工作给予奖励和补贴。

支持核电关联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研发,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对于获得国家和省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加强核电领域人才培养和技术人才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企业的人才素质与技术水平。

5.加快机制创新

设立核电关联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依托中核集团,吸引省属集团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核电关联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委托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重点用于支持市内高科技核电服务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发展。

第五节 建设兴城市研发经济区,打造新经济发展引擎

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以及辽工大、财贸学院、渤海船院等院校,创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辽宁(兴城)创新创业战略联盟,推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品中试及产业化转化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推进。

一、夯实新经济发展基础,构建创新与科技成果孵化平台

积极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着力推动5G基站建设工程,实施5G网络全覆盖。依托斯达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项目及英华集团“小城品牌园”及“5G+工业互联网”项目,不断优化5G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以及业务系统云化迁移,降低企业数字化门槛,着力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泳装生产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绿色化升级,打造工业数字化高地。

创建兴城市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积极打造融资、投资、业务对接、信息沟通、政策利用、公共事项对接、法律咨询、财务、成果推广、专业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人才培训中心等专业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研发与成果孵化服务。积极促进创新联盟、技术中介、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平台建设,形成集研发、孵化、小试、中试、生产、集中配置和检测实验等一体化创新孵化体系。努力夯实科技协同创新体的研发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研发平台建设,发挥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

    二、进行前瞻性布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依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招商引资与中国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中关村等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深度合作,把兴城市重点打造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高地、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高地、新材料产业高地、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和服务外包产业高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生物识别类技术企业为核心,加快园区建设步伐。通过战略性新产业培育与发展,使兴城市经济开发区成为促进兴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三、落实扶持激励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加大R&D投入力度,保障R&D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高技术用户制定并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包括:消费品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投资品对企业用户的国产首台()装备风险补偿等。充分发挥政府采购高技术产品对市场的启动作用,争取在重点工程中优先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动有关产品应用的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建立与完善,消除新产品市场应用障碍。

建立新兴战略产业救护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遇到困难时施以政策救助。比如,对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破产保护,通过国有资本注入的方式进行临时性国有化,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补贴力度。既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使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得到保护和延续。

认真贯彻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Betway必威体育: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降低征税税率,对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纳税时点允许递延至转让股权时。积极参照外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出台系统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落实,全面调动“双创”人才积极性。

 
5.1 工业布局

专栏5-2 “十四五”时期工业产业重点工程

1. 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应用场景。投资0.5亿元。

2. 创新重大项目工程

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高家岭乡石材产业园

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高家岭乡石材产业园,推动石材行业的绿色发展发展。

4. 农副产品加工飞地产业园

打造花生、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牧肉类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

5. 兴城经济开发区高技术示范产业园

地点:兴城经济区用海规划未完成填海区,占地7500亩,投资10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10亿元,地方出资10亿元,第三方出资20亿元,信贷融资50亿元。建设单位:兴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010月动工,2025 10 月竣工投产。项目划分为三大板块:

1) 数字经济产业园。包括: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板块;物联网板块;高科技成果孵化、双创板块等为一体的高精尖研发人才职能聚集区。成为5G网络全覆盖、智能化、高端基础设施、低密度化建筑,吸引新经济、高端产业聚集的地标性产业园。

2) 创新设计产业园。以政产学研用合作为抓手,推动创新设计产业发展。包括: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设计、品牌营销设计、软件设计、互联网设计等。

3) 金融服务中心。引进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创新设计基金。

6. 辽宁兴城经济开发区氢能产业园起步区项目(一期)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94895.5平方米(合142.34亩),总建筑面积83216.37平方米。建设车间(1-7)、仓库、研发楼、办公楼、辅楼、综合楼、生活生产服务用房、加氢站、装载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等,并购置生产、研发、检测等设备。项目总投资3.5亿元。

7. 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8. 兴城经济开发区氢能源基地项目

项目名称:兴城经济开发区氢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兴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地点:辽宁兴城经济开发区;项目总投资:8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10亿元,地方出资10亿元,社会资本出资20亿元,信贷融资30亿元;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由氢能文化体验科普区、氢能产品生产区、氢能基础设施及配套区、氢燃料汽车及配件生产区、研发、实验检测区、和生活区六大部分组成,项目拟规划用地面积5655亩,前期规划用地3900亩。其中,氢能文化体验科普区占地300亩;氢能产品生产区占地1000亩;氢能基础设施及配套区占地400亩;氢燃料汽车及配件生产区占地1200亩;研发、实验检测区占地600亩;生活区占地400亩。具体内容为:围绕氢燃料电堆产业引入上下游产业建设标准化厂房、研发楼、检测楼生活服务用房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等

9. 数字孪生共性技术研究平台

构建“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集研究开发、应用示范、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平台。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及相关软硬件解决方案,深化信息技术赋能融合,加快实体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10. 创建省级实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依托事业单位龙头企业,建立实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开展质量可靠性实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实验检测方法,建立计量标准器具,构建量传溯源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11.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力争到2025年形成5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12. 铁路科技园项目

依托北京铁科,积极与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对接,推进高铁高强度钢角线项目与高铁隧道安全防护门项目落户兴城。

13. 创建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省级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龙头事业单位或企业,建立省级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和服务。

14. 成立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主要任务:以工业设计领域公共服务为核心功能,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研究开发平台。

15. 兴城经济开发区蓝海经济先导区

项目地点在兴城市曹庄镇,北至兴城南河,南至兴城经济开发区,南邻红海滩景区,东临滨海公路,规划范围占地7.5平方公里,项目投资规模300亿,包括规划区的动迁,土地一级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水系导入等。拟于202310月竣工。

16. 徐大堡镇核能关联产业园项目

总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占地10000亩。由中核电运行管理公司承建,地方提供核电建设配套服务和核电关联产业园发展。围绕核能发电及其要素保障而成的产业链,拓展全产业链服务,形成产业集聚园区。在徐大堡镇打造起步于东北,着眼于中国,面向世界的核能关联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紧紧围绕服务徐大堡核电产业链,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使徐大堡核电站外溢效应充分显现。达产后,将创造300亿元以上产值,1万个就业岗位。

17. 科技型智慧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由兴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点在辽宁兴城经济区用海规划内未完成填海区域,面积覆盖7500亩海域及周边三个岛屿。拟将未填海区域打造建设为具有工业板块、文旅板块、渔业板块为一体的兴城新区5G网络全覆盖、配套基础设施科技化、工业产业智能化、建筑低密度化,高端产业人群密集化的地标性科技型智慧化产业园。项目完成时间:202510月。

18. 5G+工业互联网”项目

打造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不断优化5G园区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企业升级改造。

19. 中国船舶兴城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及配套1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项目

初步规划大型海上风电主机总装厂(5MW6.2MW8MW10MW)、风电场运营维护中心等,依次开展项目前期和建设等工作,主机生产满足风电场建设进度需求。

 


章 农业特市,做好“十本经”大文章

充分发挥兴城市特色农业优势,向高端、高品质、高效益转变,全面实施绿色、功能性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构建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为特色农业谋篇布局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兴农、创新驱动发展方针,按照“10本经”、“10+24”和“1+N”产业规划格局,以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遵循东南部、中部、西北部“三线、九带”的产业规划思路,抓好飞地经济,扩大农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一、以“十本经”为蓝图,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按“三线、多带”科学规划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东南部沿海平原地区产业带:以滨海大道为主轴线,重点建设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水产养殖产业带、设施蔬菜产业带,区域主要覆盖四家屯街道、钓鱼台街道、曹庄镇、沙后所镇、徐大堡镇、刘台子乡。

中部平原至山地丘陵地区产业带:以京沈高速为主轴线,重点建设花生产业带、畜牧养殖产业带,区域主要覆盖羊安乡、红崖子镇、沙后所镇、望海乡、南大乡、大寨乡、东辛庄镇。

西北部山区产业带:以兴建高速路为主轴线,重点建设水果产业带、干果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区域主要覆盖元台子乡、华山街道、旧门乡、郭家镇、药王乡、三道沟乡、南大乡、围屏乡、碱厂乡以及高家岭,依托温泉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向“大特产业”转变;由“点分布”向“集群化”转变;由低小散、“同质化竞争”向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共赢”转变。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实现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6.1 农业空间布局

    二、以“七大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保障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保障基本农田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基础上,以京津冀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安全、生态、绿色农产品需求为目标,以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益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农牧业发展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绿色、有机、功能性、高质量型转变,打造全域农牧业产品绿色功能化品牌,构建安全、生态、绿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提供保障;由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变,削减、淘汰低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支柱、主导产业及高效型、新业态农业种植面积。

1.高效粮食高产示范基地。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东辛庄、刘台子、羊安、元台子、药王、大寨为重点建设粮食产业基地,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5万亩,稳定产量15万吨;通过引进新品种、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种植技术及机械化水平,到2025年,粮食产量达18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2.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高家岭、南大、大寨、徐大堡、刘台子、旧门、三道沟等7个蔬菜产业基地,设施农业面积达3.5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35万吨。通过设施标准园建设,使全域蔬菜生产达到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产品实现绿色、功能化。

3.生态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认真落实辽宁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畜禽养殖业向玉米主产区、环境承载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转移。适度控制鸡养殖规模,进一步增加猪、牛、羊、驴等养殖规模,保障种雏繁育数量,满足养殖需求。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生态型养殖业,积极推进畜牧业大项目建设,推广种养结合模式,逐步提高现代化养殖占比和装备水平,使规划期内饲料畜产品安全率达100%

4.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沿滨海路曹庄、沙后所、徐大堡、刘台子4个主要沿海乡镇,重点抓好曹庄镇现代渔业园区和徐大堡镇水产养殖集中区发展,积极发展滩涂养殖、离岸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等海洋牧场养殖。逐步建立集优质多宝鱼种苗、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繁育及养殖和以水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5.绿色功能性水果示范基地。重点围绕兴城市三道沟乡、南大乡、碱厂乡、元台子乡、白塔乡、望海乡,打造兴城市国营果树农场,构建水果特色产业区。对使用“兴城苹果”商标产品的地域(包括13个乡镇的35家果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新栽植各种果树100万株。依托兴城市适应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优势,积极纳入环渤海湾苹果优势带并列入农业部《苹果区域发展规划》,扩大国家级苹果标准园、苹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品牌影响力。

6.干果经济林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强核桃、板果、大枣、杏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调优品种结构,促进规模经营,提高林下经济质量和效益。依托兴城市西北部山区125万亩林地和国家扶持干果种植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集干果种苗繁育、种植、综合加工为一体的林业干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7.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依托兴城市玄字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的技术支撑优势和列入国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品牌优势,逐步建立集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加工以及农民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加强对七大农业基地实施信息化、数字化、全程可追索体系建设力度,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区。

第二节 做强花生支柱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以建设辽宁小粒花生产业集群为先导,以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逐步建立集花生良种繁育、种植、收储、加工、贸易、物流等相关产业为一体、三次产业相融合、跨地区超级产业集群。

    一、以著名品牌为引领,打造花生产业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正业新农业花生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辽宁省花生无公害基地”、通过欧盟产品质量认证等品牌和市场辐射效应,重点建立以兴城正业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的小粒花生产业集群。以红崖子、南大、曹庄、沙后所、望海、羊安六个乡镇为重点,扶持5家省市花生产业龙头企业,43家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创建省级“无围墙”的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兴城全域实施花生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基地建设,通过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建立集花生良种繁育、种植、收储、加工、贸易、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形成兴城市花生产业的技术和品牌辐射效应。

    二、以“省级花生产业联合体”为杠杆,撬动跨地区产业集群建设

为有效解决目前花生种植存在的品种繁杂、退化严重、种植无目的性、无专用型品种、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达标、产能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不畅等瓶颈问题,在花生产业示范园区基础上,以正业花生产业集团为龙头,组建“辽宁花生产业联合发展战略联盟”,打造花生产业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省乃至东北花生产业资源,建立以产学研为龙头的花生良种繁育、种植、收储、深加工、出口、秸秆壳饲料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花生产业集群。推动辽宁省花生产业的高质量、迅速发展,把兴城市建设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花生产业总部经济基地。

 

    三、以“政产学研”为路径,打造花生产业研发新高地

以红崖子镇为核心,集成花生全产业链各环节,创建科技研发、课题攻关、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地。在核心区进行良种研发中心、育种基地、规模化种植基地、初深加工产业工厂、花生生态休闲农庄、电商超市等,重点打造良种研发繁育示范区,在红崖子、羊安、曹庄、南大等多个乡镇建设花生良种繁育基地;打造标准规模化种植区,面积超过31.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万亩的基地10个;在红崖子镇梁家屯村和红崖子村沿兴西线两侧布局100亩的智能农机具生产加工区,研发和生产花生播种、采收及植保等过程中实用的智能化机械;打造高效初深加工示范区,以辽宁正业花生集团等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延伸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在红崖子镇红崖子村和汤屯村发展深加工业;在红崖子镇大山台村、西二台村、拣金村发展初加工业;在沙后所满族镇乱泥村、曹庄镇大甸子村发展初深加工业;在红崖子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大红门交易中心附近发展深加工与贸易。

    四、以创建花生文创小镇为载体,促进三次产业共生发展

与辽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原种扩繁基地,花生良种研发繁育基地、绿色、有机、功能性花生种植基地、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立覆盖辽宁省红山主产区的研发格局和测试网络体系,承担国家、省市级新产品研发试验。建立对外出口和内贸双循环基地。充分利用正业花生品牌商标已经在美国、欧盟、日本注册,产品获得欧盟质量认证等诸多优势,创建中国最大的花生出口和内需产品流通基地。形成一个窗口对外,规避国内同行业竞争,实现出口贸易利益最大化。

创建花生产业休闲观光娱乐小镇。在核心区红崖子镇梁家屯建设花生小镇及生态休闲农庄,重点发展以花生为主导的文创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品牌营销、电商平台、会展产业、人才孵化、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相融合,引领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6-1 花生产业重点工程

1. 小粒花生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以正业花生产业集团获批组建“辽宁省花生产业联合体”的机遇,组建辽宁花生产业联合体战略联盟,推动辽宁省乃至辐射东北的花生产业集群。包括:建设绿色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以冷榨花生油、热榨花生油、花生酱、花生露、花生奶为主的常规食品,以花生烤果(吊炉花生)、裹衣花生为主的休闲食品,以花生活性蛋白粉、红衣养生茶、红衣片、花生肽为主的功能性食品,延长产业链,提升花生精深加工能力。

2. 红崖子花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

由正业花生产业集团承建。2023年完成。地点在红崖子镇。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1) 花生科技开发中心。包括:国家级花生良种研发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重点研发方向:适宜辽宁乃至东北区域的高产花生良种,高油酸花生良种研发、引进、宣传与推广;10万亩花生良种繁育基地。为辽西地区以及东北三省提供花生良种供应(辽西地区 5 年内建设 10 万亩高产花生及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

2) 花生种植产业聚集区。推进100万亩有机功能性花生和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包括:辽西20万亩,除辽西以外本省其他市50万亩,外省30万亩。通过出口加工区订单牵动和技术中的心的统一服务,推动花生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实施花生规模化、订单式生产。

3) 花生深加工产业园。重点促进花生深加工业发展。包括:初级加工加工区和高级出口加工区。高级加工区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创建4个花生出口加工基地项目。兴城市1个项目,其它建立在昌图、辽中阜新、丹东花生主产区,按照出口标准建立花生出口加工基地)。花生出口总产能10万吨/年。

4) 建立东北地区最大花生交易大市场。包括:交易大厅、产品品牌营销推广中心、物流仓房、电商数据平台、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等设施、设备、仓储、物流及人才培训等。

5) 建立花生产业示范小镇建设项目。重点促进花生市场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花生文创产业板块。包括:国内外花生历史文化、世界花生产品展示、花生科技发展演变史。花生文化展厅、花生文旅、学生花生园劳动体验基地等。

6) 基础设施保障项目建设。包括:道路、网络、给排水、电、暖、气以及硬件设备等建设项目。

 

第三节 做足功能性蔬菜和养殖业,创建农业产业综合体

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蔬菜产业和养殖业优势,实施倾斜式产业政策,推动绿色、功能性农业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一、以绿色有机为标的,生产高品质功能性蔬菜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规划布局,建设高家岭、南大、大寨、徐大堡、刘台子、元台子6个蔬菜产业基地,重点种植绿色、功能性土豆、大根萝卜、大白菜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大田蔬菜;建设现代设施小区及标准种植园,完善设施农业配套体系,使全市蔬菜生产达到集约化、标准化。同时抓好沙后所镇馨予农产品、合盛源食品、兴和食品等龙头加工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农户连基地、基地连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以出口标准为尺度,做精、做强菌类种植业

依托兴城市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技术优势、列入国家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品牌优势,建立集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加工以及农民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基地。重点在华山街道、药王乡大力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着力发展精品、绿色、功能性食用菌生产,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菌类食品。

    三、以生态、绿色养殖业为引领,促进畜牧饲养业发展

遵循调整、发展、提高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原则,着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生态型畜牧养殖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增加牛、羊、驴等养殖规模,推动种雏品种改良和繁育场建设。壮大“百万金猪生态养殖计划”,加快大伟嘉母猪繁育场建设和种雏品种改良、繁育场建设。推动菲迪饲料生产研发基地发展壮大,保障养殖计划的实施。以望海乡九股河食品有限公司,辽宁伟嘉农牧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行“产业龙头+运营公司+家庭牧场”协同运营模式,建立起集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畜禽绿色、生态养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第四节 做精创意水果产业,提升水果“含金”值

用创意思维颠覆水果产业发展,由过去的论斤、论筐卖,通过创意设计,提升水果的文化、艺术含量,以“个”、“双”或“组”来买。通过创意,把水果卖成艺术品、纪念品、富有想象空间和寓意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

    一、以提升价值为引领,搞好“创意”水果业发展

充分利用每寸土地水果资源,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扶持“兴城苹果”商标的果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国家级苹果标准园、苹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SOD苹果的品牌效应,依托兴城市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优势,逐步建立优质果品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和果品综合加工示范基地,以文创思维为导向,实施创意生产和深度营销,做响“辽西功能性、创意特色水果之乡”品牌。按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细分,精心策划。春季,开展以“花海如潮”为主题的万众赏花节,做足花样文章;秋季,以丰收采摘为主题,按年龄细分,做足不同人群采摘收获文章:面向老年人,以“福禄寿”、“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为主题,将水果“成组”卖;面向青年、大学生,以“伊甸园”、“爱情果”、“聪明果”为主题,按“双”卖;面向特殊节日营销,按“个”卖;旅游旺季,开展不同主题的旅游观光采摘活动,以“礼品”为单元进行精品营销。

二、以品牌打造为引领,做好干果种植生产示范区建设

充分利用荒地、坡地面积,因地制宜,扩大干果林栽种面积,加强核桃、榛子、板栗、大枣、桃、李、杏、苹果等特色经济林基地生产建设与管理,促进特色经营,提高林下经济质量和效益。着力实施集干果种苗繁育、种植、综合加工为一体的林业干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果树栽植科学化、高品质化和规模化。要以品牌创新理念,打造营养、功能性、保健型系列干果休闲食品,打造兴城绿色功能性干果驰名商标和品牌,通过线上线下进行立体营销。

第五节 做强特色海洋养殖业,叫响“北纬41度”品牌

兴城沿海水产养殖带地处渤海湾北纬41度,具有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天然水产品生产优势,叫响“北纬41度”水产品牌,促进海洋养殖业的飞跃发展。

    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海产品养殖业体系

优化兴城市海产品养殖空间布局,对沿海乡镇的现有滩涂资源和近海养殖空间进行科学、合理、有效使用。重点推广佳盈伟业多宝鱼全程可追溯养殖,建设集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文化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传统渔业养殖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迈进,形成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发达的水产捕捞业、精深的水产加工业、繁荣的水产商贸业、新兴的服务休闲渔业相结合的现代渔业体系,提升“蓝色经济”全产业链经济效益。

围绕现已形成的曹庄镇多宝鱼渔业养殖园区、徐大堡镇海参育苗养殖园区开展进一步集约化生产经营,建设海产品现代化养殖基地,争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进曹庄-经济开发区多宝鱼现代养殖园项目,以多宝鱼养殖为基础,深化多宝鱼主题展览馆、特色餐厅、精品民宿、文创等服务功能,强化游客参与性,探索优化游客互动体验感的经营模式,构建集度假、美食、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宝鱼产业链。推进徐大堡海参特色小镇建设,以海参育苗与养殖为主导,打造海参养殖资源开发与保护区、海参食品加工与利用区、海参主题科普与康养区等功能区,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海参养殖业增效增收。

二、以品牌营销为引领,重点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进以刘台子镇为代表的海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北纬41度多宝鱼、海参等水产养殖品品牌,开发产品深加工高端产品链,创新水产罐头、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等传统海产制品加工工艺,促进传统海产品加工业升级发展。研究开发即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加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大力支持海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建立北纬41度多宝鱼、海参等食品全程可追溯体系,促进水产养殖、食品加工业科学化发展。

    三、以文创思维为引领,推进“多宝鱼、海参”小镇的立体化发展

以曹庄镇多宝鱼渔业养殖园区、徐大堡镇海参育苗养殖园区为重点,用文创思维引领水产养殖业的立体化发展。争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以“快乐体验”为主题,着力推进曹庄经济开发区多宝鱼现代养殖园项目建设。以多宝鱼立体创意养殖为基础,深入开发多宝鱼主题展览馆、垂钓体验、特色多宝鱼宴、精品民宿、文创游戏体验、多宝鱼礼品等立体服务功能,强化游客参与互动,探索优化游客互动体验感的经营模式,构建集旅游观光、度假、美食、娱乐体验、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宝鱼产业小镇。

以徐大堡临港经济码头为依托,加强徐大堡海参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海参育苗与养殖基地建设,打造海参养殖资源开发与保护区,不断打造“北纬41度”兴城海参品牌,不断提升“兴城海参、中国第一”品牌美誉度。深入搞好海参食品加工、综合利用区建设,打好绿色、营养、健康、功能性海参系列产品开发与品牌营销。推进海参主题科普与康养功能区建设,搞好海参产业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国际海参会展节、创意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活动,把海参小镇建设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主题小镇。

第六节 提升农产品价值,打造驰名商标与品牌

把提升农产品价值,打造驰名商标与品牌工作,纳入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突破。

    一、增强农业品牌培育意识,实施品牌创建工程

强化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主体的品牌创建意识,加大品牌促进工作力度。积极培养懂品牌、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企业家。大力开展驰名商标、著名品牌、“三品一标”创建和申报认证工作。鼓励经营主体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引导经营主体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全力打造产地农产品品牌。

 

    二、实施品牌打造模式创新,探索农业品牌创建路径

推进农业品牌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促进、企业为主、个体参与、社会同步,因地制宜地创新农业品牌发展模式。对于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模式的农业产品,依托正业花生、泰昌花生、源友花生等知名品牌,利用现有品牌的溢出效应,以工业品牌带动农业品牌,逐步打造兴城市“中国花生之乡”称号;对于尚未形成龙头企业、但产品优势突出的农业产品,通过“公用品牌+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实施产地品牌化策略,通过引导现有零散品牌进行合理整合,配以兴城元素形成合力,提高兴城优势农产品特有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三、创建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完善品牌创建服务体系

统筹规划品牌发展工作,将品牌工程纳入“一村一品”、“1+N”、“10+24”农业发展战略,完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度。构建品牌发展激励机制,合理改进税收政策,降低品牌媒体宣传成本。在电视台开辟当地驰名商标、著名品牌免费宣传活动。创建品牌创建服务中心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打造企业产品新品牌提供便利。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为品牌农产品构建健全的信息网络、销售平台和物流系统。加强线上线下多样化营销模式,依托网上宣传、网红带货、网络销售等渠道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范围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以品牌创新为牵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 

专栏6-2 “十四五”时期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1. 北京伟嘉百万生猪二期项目

项目实施主体:辽宁伟嘉农牧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地。项目投资1.3亿元。

2. 打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畜牧业养殖产业集群

包括:种畜、幼雏科研基地。订单饲料生产基地。建立养殖场、肉食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建立冷链物流产业园。建立饲养业服务业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

对全市农业进行整合创新,按照产业农业、订单农业、互联网思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大区”。包括:(1)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区。(2)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4)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5)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8万亩,2022-2025每年提质增效高标准农田2万亩。总占地8万亩。

4. 东辛庄镇冷链物流(物流)电商网红带货产业园

整合扩建原有市场,占地200亩,投资20亿元。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产品质量。由东方鑫达物联网冷链科技(芜湖)有限公司投资承建。主要包括功能区:产品加工区、仓储物流功能区、交易市场功能区。包括:交易大厅、产品品牌营销推广中心、物流仓房、电商数据平台、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等设施、设备、仓储、物流及人才培训等。

5. 兴城市天逸山庄田园综合体项目

依托天逸山庄,辐射三头村、立兴村、金家村和裴屯村,打造集特色现代农业、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田园社区、商服园区等产业于一体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融合综合体项目,以“山水田园、花香果巷、回归自然”为理念,规划五大区域:现代农业生产区、农业科普及农事体验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商服产业园区和田园社区。规划面积8000亩。项目总投资2.4亿元。

6. 海洋水产绿色养殖产业带

沿兴城市海岸线,建立海洋养殖产业聚集区:.多宝鱼立体养殖聚集区。海参养殖聚集区。鱼类、海参、贝壳海产品种苗培育示范区。仓储冷链物流功能区。电商交易功能区。交易结算中心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功能区。污水净化治理区。

7. 徐大堡海产品小镇项目

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申请对口专项资金0.24亿元。

8. 农产品冷库(超低温型)

项目总投资0.3亿元,申请对口专项资金0.24亿元。

9. 徐大堡中心渔港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渔业码头1000平方米,休闲渔船码头2000平方米,陆域形成10万平方米,港区道路4万平,卸鱼棚5000平方米,港池疏浚50万方平方米,渔港综合管理中心2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含通讯助航、系泊、监控、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公共卫生等项目)。项目投资1.52亿元。

10. 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

以三道沟乡、碱厂乡、望海乡为核心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寨乡马铃薯、大根萝卜两茬蔬菜种植基地。

11.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在红崖子镇建设省级花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元台子、东辛庄、徐大堡、药王、华山新建5个设施蔬菜标准园,在碱厂乡建设设施果树标准园。

12. 三品农业品牌化建设项目

在三道沟乡、碱厂乡、南大乡、元台子乡发展6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0个绿色功能性蔬菜生产基地,发展三品农产品认证。

1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应用项目

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和有机化处理。

14. 低、中、重度污染耕地土壤治理项目

引进先进生物技术,对污染、板结土壤实施土壤改良修复,达到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标准。

15. 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推行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平台,建立农副产品质量保障全程追索体系。

16. 小粒花生产业集群项目

打造高油酸国家级花生育种示范基地,为推动辽宁省小粒花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种保障;打造东北地区花生交易大市场;打造花生产业示范小镇。

17. 打造高产粮食示范基地项目

以沙后所、东辛庄、望海、刘台子、曹庄、羊安、元台子为主,重点支持11个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提升农机装备,使示范区生产全程实施机械化科学化。

18. 全域实施绿色、功能性农牧业产品建设项目

引进先进农业生物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减施化肥、推广生物菌肥技术,生产出绿色功能性农牧业产品。

19. 兴城城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项目总体目标是采用科学的海堤生态化改造、沙滩修复措施,修复受损的岸线岸滩,恢复海岸带生态防灾空间,提升海岸防护效果,实现海岸带防灾减灾功能的有效提升,实现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减灾功能的协同增效,确保海岸带的安全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堤改造2.3公里、沙滩整治修复14.2公顷。总投资2.0196亿元。

20. 兴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

地点在兴城市曹庄镇,北至兴城南河,南至兴城经济开发区,南邻红海滩景区,东临滨海公路,规划范围占地7.5平方公里,项目投资规模300亿,包括规划区的动迁,土地一级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水系导入等。拟于202310月竣工。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

1) 海洋牧场产业园区。从事海产品生产,包括:多宝鱼立体化清洁养殖示范产业园占地558.14亩,投资11.02亿元人民币。建设单位:兴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牧场养殖区,推进综合型海洋牧场建设;底播贝类养殖区,实施鱼类、贝类种苗繁育区,保障优良品种供应。

2) 海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推进海产品加工业,组织货运、包装印刷等配套企业入住。

3) 冷链物流电商带货产业区。冷链物流承接国内外水产品,对水产品实施保鲜、仓储和货运实施服务。电商带货促进海产品两个市场营销。

4) 服务业聚集区。海洋美食体验一条街,建设旅游民俗、海滨创意木屋、度假酒店等,提供休闲垂钓、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以及电商直播网红营销中心等。

21. 建设辽宁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基地

面向海洋,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与国家海洋技术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工程检测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合作,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争取海洋基础科研、近海和深远海应用技术研发等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省乃至国海洋科技创新潮流。完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项目,构建面向海洋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功能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成果孵化能力。

22. 1+10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

1)玉米、杂粮加工产业园;2)功能性蔬菜深加工产业园;3)果汁饮料加工产业园;4)干果、坚果加工产业园;5)酸菜、蔬菜腌制品加工产业园;6)畜牧环保屠宰产业园;7)肉类食加工厂产业园;8)海产品加工产业园9)菊花女食品产业园;10)红薯、土豆加工产业园。生产红薯、土豆干、薯条、薯片、淀粉及淀粉制品等。

第七章 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升级

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几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家庭服务业、数字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通过加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促进服务业体制创新、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推动服务消费和服务就业总量的提高,使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动力。到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第一节 促进商贸和物流服务业提质升级

    一、培育发展高层次、多业态商贸服务业

系统规划全市商业网点布局,构筑高层次、多业态的综合商贸网络。重点打造古城南关商圈、邴家湾商圈、外环大红门商圈三大商圈。统筹协调推进“九大特色街区”建设,重点推进古城新型文旅商业集聚区、大红门物流集聚区、觉华岛特色旅游商区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培育“小店经济”,建成一批夜间商业购物街区、餐饮服务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完善乡镇驻地及行政村商贸网络设施建设,建设便民连锁化“农家店”和“农资店”等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加快老旧农贸市场更新改造进程以及农村集贸市场改造。

着力培育发展商贸服务业新业态。加快滨海服务业新业态集聚区和邴家湾服务业新业态集聚区建设,促进商贸服务业新业态集聚区的产业融合。促进新零售经营模式发展,促进电商和线下商业机构紧密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的购物体验。

    二、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物流服务中心

建成“京沈”区域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辽西地区城际分拨和城市配送物流中心。推进现代化物流设施建设和港口建设,推进重点物流中心和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企业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网络系统。建设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的区域性高端特色生态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以东辛庄市场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基地,构建以南关农贸市场为中心,沙后所农贸市场、高家岭蔬菜批发市场、红崖子花生市场、东辛庄花卉市场为补充,产销地、集散地与资源配置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发展格局。同时建设发展东辛庄、兴城两个货物运输服务中心。

加快物流配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交易撮合、信息发布、跟踪追溯、信用评价等综合性服务功能,提升采购、交易、运作、管理、结算等全流程服务能力。支持建立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实现供应商、物流园、用户和配送车辆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供需匹配度。促进商贸物流平台与各类专业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

关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内部有机联系,同步推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逐步实现电商、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强大、运作高效、服务优质”的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加强多温层节能冷库、加工配送中心、末端冷链设施建设、冷藏运输、全程温湿度监控等先进技术设备,建设标准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游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物流业进入以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向全供应链管理的方向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园区、仓储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点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广使用自动识别、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智能交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装备,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促进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精益化管理水平。

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统筹交通运输、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形成以县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点网络。引导规范农村客运站、客运班线提供农产品、农贸、农村生活日用品等的集散和中转服务,积极引导小件快递物流与农村客运班线结合,推进城乡物流网络化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业务,提升邮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第二节 规模化、创新化发展电子商务业

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在带动第一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和交易秩序,引导、培育、孵化和示范推广优良政策环境。建立以网络经济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成熟完善的城市电商生态环境,培育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电商产业集群,确立区域电子商务知名城市品牌。把兴城打造成交易规模大、集聚程度高、支撑体系强、发展环境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区域电子商务知名城市。

 

    一、科学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电子商务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重点构建以B2CC2CO2O等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重点依托并持续优化泳装、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搭建电子商务发展中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推动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鼓励园区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纵深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聚集。

加强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人才,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高校开展创新发展合作项目。推动电商产业园与快递物流园融合发展,推进仓配一体化和共同配送。

    二、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不断创新

    支持并引导农事龙头企业或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模式。协调和规范好农产品网络交易,促进农产品网络交易的公平、公开、公正。建设完善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制定融资、基建、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建设,整合产业链,进行统一的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和农机农技服务、种苗化肥农药服务,整合各级物流配送和终端营业部,统一调度服务网点的服务网络体系,吸引合作方共建冷仓、批发交易中心、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务。加强政策倾斜和具体举措扶持,重视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团队建设。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的独特品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加快建设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

充分发挥国内大型电商平台的强大带动效应和辐射能力,扩大兴城农村土特产品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生态电商节的规模及影响,利用直播、短视频、新零售、社交电商助力农村电商进一步升级,促进农村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建设“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

 

    三、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

培育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公共服务平台、竞争力较强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知名度较高的交易平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围绕技术、物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等模式融入国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在做好第三方平台的同时,加快B2C跨境电商海外独立网站和社交电商平台建设,与知名建站平台合作,提高建站、流量、支付、物流等服务能力,并逐步培养泳装等跨境电商企业的独立站建设和运营能力。加强客户服务体验、口碑和社媒营销,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质量管控体系。

    四、加快“直播+电商”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直播+电商”在推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泳装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和商业双输出的经济链,带动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涌入,带动兴城拉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将“农产品+直播”、“泳装+直播”、“旅游+直播”进一步提升为“品牌+直播”,通过直播将产品的文化元素、经济价值体现出来,充分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培育兴城地方特色产品品牌。不断创新直播形式和内容,专业化引入电商内容营销(MCN)机构,通过MCN培育具有地方化特色的直播人才。在直播内容上以PGC节目为主,打造专业的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团队,培育高质量直播的核心竞争力。把短视频和直播结合起来,展示前端的生产环节,中间的加工、运输,以及后端的消费过程。促进ARVRMR5G时代直播技术水平的成熟应用,向深层互动和差异化直播购物体验方向迈进。

加快推动现代营销示范区建设,将兴城泉海御龙湾商业综合体直播中心建设成为东北最大的专业化网络平台直播销售基地,建设“辽宁省网红经济示范基地”。通过线上导流、线下体验的方式搭建“网红—电商—物流配送”的产业链,找到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紧密结合的网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县区发展新途径。

促进网红直播基地向规范化、资本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明确的产品展示标准,优化产品的直播规则。要对直播进行规范管理,对商品、主播、商家、平台、生产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引入信用积分制度,制定惩处机制,杜绝虚假宣传。

推动网红创意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企业网红孵化中心”,联合网红产业链企业与实体企业,抱团发展,真正实现网红产业与实体企业的融合发展。服务企业实现品牌与流通,以网红IP打造与运营实现企业品牌影响力,以主播群体带货解决企业销售渠道和资金流的问题,让网红真正成为企业品牌直播的代言。

第三节 加快新兴服务业业态发展

科学打造古城商贸旅游服务业集聚区、物流集聚区、滨海旅游休闲集聚区、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商贸集聚区等六个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家庭服务业、数字服务业和会展服务业等服务业新业态的发展和壮大。

 

    一、发展市场化、特色化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多业融合的养老养生产业链

在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加快改革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及管理方式,开拓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促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支持现有养老机构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寻求土地、金融(如倒按揭政策、民办养老补贴、REITS)、税收(如全面推广养老保险税收递延政策)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或建设养老地产,至少培育1家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同类型老人(自理型、半护理型、全护理型)的需求特征,构建以健康保障服务体系、生活保障服务体系、休闲娱乐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无障碍设计的养老公寓、度假物业、餐饮配套、养生医疗配套、娱乐休闲配套以及公共设施相配套的开发模式,建设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生养老综合体。

统筹各类医疗、康复、餐饮、家政、护理等资源,促进医药、疗养、旅游、信息等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健康养老产业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等方式,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扶持药王满族乡、红崖子镇、碱厂满族乡、旧门满族乡、元台子满族乡、围屏满族乡、羊安满族乡、望海满族乡的中草药种植及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开发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等系列产品。积极推动数字化医疗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互联网+康养”的智慧综合健康养老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努力推进多样化、特色化旅居养老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滨海、温泉旅游资源,推进候鸟式旅居养老模式;盘活现有温泉疗养院所资源和中医特色养生,推进疗养式旅居养老模式;依托宁远古城民俗民风文化,打造具有独特氛围和节日色彩的文化旅居养老模式;形成旅游与养老产业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发展规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家庭服务业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多元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社区内家庭服务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家庭消费者合法权益。优化家政服务信用信息服务,建立家政从业人员个人信用记录注册、跟踪评价和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培训+社区+门店”模式。

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重点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庭服务企业,扶持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鼓励多种方式的便民服务。

推广“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新模式,开辟“家政服务超市”,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优势,为家政从业人员和雇主搭建O2O线上和线下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三、发展智能化、融合化的数字服务业

加快数字化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依托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与重要服务业进行融合渗透,加大数字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的发展和潜能释放。

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的塑造与重构,全力释放数字经济的红利和倍增效应,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增进居民消费的便利度和普惠性,不断降低服务交易成本和提升服务业生产率。

加快跨境数字贸易的发展,完善智慧物流网络,建设互联网金融,增加文创产业的数字化内容,推广和完善在线教育,全面建设智慧旅游体系,推广多种方式的智慧医疗应用。

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公共服务业全面提升,以交通领域为试点逐步向更广领域拓展,以“一窗受理”平台为基础建设智慧政务服务模式。重视数字技术在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服务业数字化全方位服务于基本民生需求。

加速5G技术的应用,夯实数字服务业的硬件基础,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夯实数字服务业发展的软件基础。进一步推动服务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为基于“数字+”的服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营商环境。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通信网络从信息传输为主,向感知、运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智能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演进。

 

    四、发展差异化、品牌化、专业化会展服务业

结合兴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交通优势,打造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品牌展会。建设京沈区域间的会议目的地城市。

一是依托传统民俗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推广展会展销结合新模式。二是依托产业基础,扩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东北清洁能源博览会、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国际泳装文化博览会等会展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增强兴城会展业品牌的知名度。三是依托兴城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利用觉华岛、温泉旅游区、海滨和觉华岛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区域,促进会展业与商贸业、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举办冬季旅游节。四是加强重点会展场馆的规划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建设会展设施。壮大本地会展企业,积极引进大公司年会、企业协会,支持会展企业开展跨行业合作。促进会议、展览、培训融合发展,强化会展招商、宣传工作,扩大省内外交流与合作,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专栏7-1 服务业“十四五”期间主要项目

1.   大红门物流商贸城三期工程A#仓库、B#仓库项目;

2.   大红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3.   辽宁菊花女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及海产品深加工项目;

4.   裕达农副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5.   爱琴海商业综合体;

6.   希尔顿酒店、首创酒店;

7.   邴家湾日本国际海产品交易市场;

8.   大江奥特莱斯项目;

9.   富都集团金融服务生活基地;

10.  上海月星环球港项目建设;

11.  葫芦岛市天鲜配社区便民服务项目;

12.  兴城市海源水产冷链物流;

13.  兴城市海威水产品有限公司冷链物流设施;

14.  兴城市围屏中利荣盛冷饮加工项目;

15.  东辛庄富晶商业街;

16.  葫芦岛市直播带货平台项目;

17.  徐大堡国际海产品交易中心;

18.  兴城经济开发区蓝海经济先导区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商业、服务业、加工业以及轻奢产品集聚的特色产业街区;

19.  华山食用菌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

20.  中国网红跨境电商商品品鉴城项目;

21.  海上海康养旅居小镇;

22.  比基尼博览中心三期;

23.  辽宁供销安邦金樊一品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

24.  辽宁供销安邦金樊一品粮食储备中心建设项目;

25.  辽宁煜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兴城分公司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

26.  白塔乡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27.  大寨乡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

28.  高家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第八章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健全基础设施

“十四五”时期,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前谋划、抓紧建成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兴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一、对外交通系统

1.公路

提高现有对外通道运输能力,完善“一廊一轴”对外通道总体布局。积极配合G1京哈高速扩容改造;优化升级局部路段,加强国省干线公路过境功能。规划实施G228丹东线(南河大桥至曹庄园区段)改线工程,全长10公里;G228 丹东线(台里)段改扩建工程,全长4.5公里。

2.铁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及辽宁省铁路发展现状,结合兴城实际和辽宁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中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城际铁路项目布局,配合葫芦岛市协调推进秦皇岛至葫芦岛城际铁路建设。

 

   二、市域交通系统

1.市域干线

全面提升市域干线公路服务水平,扩展功能服务范围和通达深度。实施老杨线提级改造工程,全长约19公里;实施兴城河东路大桥至大红门物流园道路改扩建工程,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宽22米,全长约5.1公里。该项目建成后可为城区中东部地区车辆提供一条新的横向路径,减缓兴城内部横向道路、西河大桥、南河大桥的交通压力;兴城高铁西站配套公路延伸工程。新建国道京抚线-河堤路约1.3公里及国道京抚线-城区规划路道路工程,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为兴城西站的车流集散提供方便。

2.农村公路

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网络覆盖。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建及维修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实现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到村民组之间100%通硬化路;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乡级公路沥青(水泥)路铺装率达到100%;实现3A级以上景区二级公路全覆盖。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通客车的建制村1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站点覆盖率达到100%

 

    三、客货枢纽系统

依托“一主一辅”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及“两主”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构建由综合客运枢纽、普通客运枢纽和城市公交枢纽相辅相成的枢纽体系,通过枢纽节点紧密衔接骨干交通网,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建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1个,维修改造郭家客运站、旧门客运站,规划新增城市公交枢纽9个、公交停保场3个。基于一主两副的公路货运枢纽格局及一主的铁路货运枢纽格局,着力构建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企业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网络系统。

四、港旅融合交通系统

规划完成兴城港区陆岛客滚码头改建工程及陆岛交通航道维护疏浚工程,建成500吨级客滚泊位1个,新增年通过能力22万吨、14万人,解决兴城-觉华岛陆岛交通码头无货运泊位的难题,同时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规划建设兴城港区水上客运码头候船厅改扩建工程项目,对现有兴城陆岛码头客运站综合办公楼进行维修改造;以觉华岛金嘴子码头为起点,开通觉华岛2条环岛旅游路线。

第二节 城市供水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供水设施建设

1.兴城市供水降损改造和水质保障工程

进行水源井和水厂水质保障建设、配水管网漏失控制及信息化建设、二次加压泵站改造(压力监测、泵站消毒、泵站计量等)及水质检测工程、信息化服务保障中心及平台建设等。项目投资6818.24万元,预计三年内完成。

2.兴城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障工程

新建日处理2万吨净水厂,铺设泳装工业园区配水管线长约13公里,古城北配水管线长约9公里。在烟台河水源地新建日处理3万吨净水厂一座。新铺设输水管线工程20千米。改造曹庄水厂清水池扩容2000立方米。项目投资估算17555.15万元,预计五年内完成。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以数据链为主线,在交通数据采集及传输体系、智慧交通处理平台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三个重要节点进行建设。借助现有大数据、互联网+RFID 电子标签、北斗定位以及即将普及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结合已有的视频采集设备、定位设备等,重点在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港口码头等领域开展数字交通建设。兴城新区(经济开发区)智慧化产业园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配套基础设施科技化。

 


第九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度融入葫芦岛市“三城同盛”战略,全面提升兴城市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优化全市城镇化布局形态,构建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兴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将兴城市建设成为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一节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着眼于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统筹优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一、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充分发挥兴城市区位和资源优势,承接京津冀和沈阳两大都市区的双重辐射,以飞地招商经济为抓手,加快“园外园”、“飞地园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进城市扩容,推进滨海新城建设,全面融入“三城同盛”,加快兴城河南岸开发步伐,推进东辛庄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东辛庄打造成新型小城镇。

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在红崖子花生产业强镇的基础上,促进以兴城为中心的辽西北地区花生产业联盟形成,建设特色花生小镇;加大汤上村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复合型温泉特色小镇;突出建设核能小镇主线,把徐大堡镇全面建成产业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特色小镇。

    二、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和城市雨污分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结合“三城同盛”,推进城市产城融合,加快滨海温泉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用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交通提升工程和道路畅通工程,打通宁海中街、东门外环路南延,打通兴海中街等断头路,优化交通网络体系;实施住宅小区治理工程,改造老旧小区;加大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力度,重点围绕城市商业区和提升优美宜居环境改造平房片区。加强城市管理,坚持文明城和卫生城“双城同创”,补齐城市管理短板。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打造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区、智慧镇区、智慧乡村的网络化建设,实现精准、精确、精细的城市管理现代化;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以“数据链”为主线,在交通数据采集及传输体系、智慧交通处理平台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三个重要节点进行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塑造城市生态风貌,实施城市美化工程,启动兴城河城区段上游治理,完成东河、温泉河综合整治,以香浦商业街为引擎,加大东河两岸片区改造开发力度,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产业兴旺”的城市新景观。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

    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唱响“十本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保障粮食安全,突出特色农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建设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整合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认养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冷链物流配送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充分发挥“经济村主任”作用,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建设美丽乡村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深入开展“十村美丽、百村整洁”行动,示范引导、鼓励推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推进美丽示范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益所有行政村,有序推进农户厕所无害化改造,5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维修改造小坞国家一级渔港,完成六股河兴城段防洪治理工程。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网络覆盖,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实现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到村民组之间100%通硬化路;有序推进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乡级公路沥青(水泥)路铺装率达到100%,实现3A级以上景区二级公路全覆盖。

    三、深化农村改革

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保障农村产业用地发展需求。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衔接

研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丰富脱贫攻坚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式,为持续减贫、精准脱贫提供制度保障,将脱贫攻坚的有效工作机制推广到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将扶贫目标任务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坚持“四个不摘”“九个坚持不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转变贫困农民观念,与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有机衔接。

第三节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加快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道路交通建设,以现有通村公路为基础,加快公共交通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十四五”期间,新建及维修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统筹建设农村电力设施,满足农村能源消费升级需要。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铺设管网,推广使用天然气。合理布点村镇通信设施,加快城乡通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光纤到村,提升行政村宽带网络和数字有线电视覆盖率。有序推进供水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饮水工程,积极开辟新水源,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加快供水、雨水、污水同步规划建设步伐。

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将近郊乡镇纳入城市教育体系,推动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加快教育信息化行动,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扩散。完善以市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联体建设,强化全科医生和基层医护人员培训;以Betway必威体育: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等办法吸引高层次医疗人才到农村工作;加强乡镇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就医报销标准。推动社会保障覆盖全农村。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三、统筹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逐步消除城乡户口政策差异,稳步推进转移农民市民化;健全转移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激励机制,实施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综合运用财政支持、创投引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转移人口在城镇创业;继续保留转移农民享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各项权益,保障转移人口享受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城乡公共管理一体化,以政府体系、职能划分和运行机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加快推进完善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保障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权力。

 


第十章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上兴城

转身向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现代化升级,推动海洋制造业链条化延伸,加强海洋服务业多样化建设。打造兴城海洋品牌,宣传兴城海洋文化,做好海陆统筹规划,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服务保障体系,促使海洋经济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拉动兴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增长点。

第一节 打造高值蓝色经济产业带

 

    一、促进海洋渔业精益化升级

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科学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和控制近海捕捞船舶数量,禁止滥建渔业养殖池塘,倡导精细养殖模式;建立海产品苗种培育试验基地,升级苗种培育技术与相关设备,打造专业的育苗技术团队,大力发展海产品苗种培育业;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渔业码头建设,推进渔港基础设施完善,对渔船安全设备进行定期升级改造,加强船员安全培训。

    二、推动海洋生物多产业联动

以渔业、养殖业、海洋牧场等优质水产品产出为基础,加快新型海洋药物、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生物材料、农用制品等高值化产品开发,强化海洋生物加工利用技术,着重延伸构建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材料制造等高值产业链,拓展海洋生物利用空间。打造海洋生物科普教育基地,宣传海洋生物文化知识,发展海洋生物农业特色游与工业研学游,形成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一二三产科学有机融合的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体系。

    三、加快海洋牧场综合体建设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改变传统滩涂养殖模式,增值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争做省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打造兴城“海上粮仓”。以海洋牧场为起点,重点布局智慧渔场、休闲渔业、种苗培育、海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出口等全产业链条。深化海洋牧场文娱体验,打造“牧场主人翁”全环节浸入式体验项目,优化特色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提供多样化、标志性文创纪念产品,以“观光牧场+科普牧场+互动牧场”的多维理念建设海洋牧场综合体,实现海洋牧场效益增值最大化。

    四、培育海水淡化可循环利用

配合徐大堡核电站建设,发挥核能综合利用潜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引进成熟的海水直接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海水利用率。建设海水水厂,提高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降低海水利用成本,使海水成为工业和生活设施用水的重要水源。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水直接利用。鼓励临海电力生产企业利用余热,进行工业用途的淡化海水生产,实现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加强淡化海水后浓海水的循环利用,实现直接利用海水和海水淡化方面的互补式发展,缓解兴城市水资源使用压力。

    五、承接高精尖海洋装备制造

加强与大连、营口、天津、秦皇岛等城市相关企业的接洽,优先引导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性能船舶制造、修理及改装产业进入兴城市经济开发区,逐步承接中高技术含量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为今后进一步培育产品研发、装备制造、工程承包、维修服务一体化能力的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体系奠定基础。

    六、发展多层次海洋休闲旅游

充分挖掘兴城海洋旅游特色资源,围绕“海岸、海滨、海岛、海产”多种元素联动,推动海洋旅游业由浅层次的滨海观光游向深层次的滨海休闲度假游转变,丰富黄金海岸线与觉华岛游览层次,增加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结合兴城特色渔文化与海洋文化,打造生态海钓、海洋科普、捕捞体验、主题游乐、休闲康养以及文创商贸等多样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元素为核心打造立体化海洋养殖、餐饮、物流、商贸、会展、科教综合体。完善海洋休闲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注重滨海环境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建设国际海产品交易中心

推进徐大堡镇辽西中心渔港与海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周边道路运输畅通,密切结合城镇建设与产业聚集,打造以渔港为龙头、海产品交易中心为支点、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补给、鱼货交易、国际化海产集散、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城镇建设为一体的渔业特色经济区。

第二节 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力度

一、优化海域和海洋空间资源配置

对海洋资源进行宏观掌控,规划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组织编制《兴城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兴城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相关规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曹庄镇、沙后所镇、徐大堡镇、刘台子满族乡四个乡镇现有海洋海域资源及利用情况、水域滩涂承载能力建设情况等指标进行摸底分析,明确目前兴城市海洋海域发展现状,探寻优势发展条件基础与可能限制发展的潜在不利因素,制定兴城市海域海洋空间利用规划的总体思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注重对海域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葫芦岛市、辽宁省相关文件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将海域海洋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大力开发区三类,并对每一类区域的划分标准与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海陆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目标,以创新科技作为手段,以现代化边海防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包含层级维度机制、缓释长效机制和阶段过渡机制的陆海统筹综合机制,实现兴城市海洋经济陆海统筹的效益最大化。制定高效的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发展与调控政策,形成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理顺管理权限,优化管理效率,解决多头交叉管理问题。着力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海陆岛现代化基础设施联动发展。推进边海防治理能力提升,通过加强边海防法治化建设、边海防信息化建设、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边海防文化软实力塑造等手段,构建强大稳固的现代化边海防治理体系,增强管控合力,严厉打击各类涉海违法犯罪活动,努力维护兴城市海上安全稳定,为兴城市海洋经济建设的统筹规划提供支撑保障。

第三节 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

    一、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发展资金支持

积极探索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海洋开发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对特色重点项目通过多渠道多模式吸引非政府性资金投入,为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同建设海洋经济提供优惠政策与便利条件;争做国家、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争取上级政府与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遵循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对各涉海部门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统一整合与统筹规划安排,在政府财政预算方面做到明确具体,同时加大对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公共事业的财政预算支出力度;合理运用财政贴息政策,重点投入在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等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战略领域。

 

    二、重视海洋经济人才交流

从需求导向出发,针对目前兴城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现有问题进行统一汇总,举办座谈会或论坛研讨会,邀请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经验工程师进行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成立专题小组逐项解决;建立海洋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制度,从而加强教育与实践的联系,提高教育的适用性,培养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海洋经济从业人员。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海洋经济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途径;以大学城为依托,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大力推进人才环境建设,消除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海洋经济文化宣传

培养兴城市民对兴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正面认可度与积极参与度,宣传兴城海洋经济文化,形成“全面向海、全民向海”的城市文化。设立兴城市海洋经济宣传月、海洋经济宣传周,开展海洋经济建设的民意调查,张贴发展海洋经济的宣传标语,播放海洋经济的宣传片,让全市人民了解海洋,接触海洋,投入到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召开线上线下海洋主题活动,通过海洋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实行“海洋知识进社区”计划,以讲座、板报、悬挂宣传条幅等形式进行海洋知识教育。鼓励海洋人物的评选,在兴城市、乡镇等各个层级设立年度海洋人物评选,表彰在海洋经济发展各领域杰出代表人物或企业,提升海洋事业在兴城市的公众影响力。打造兴城海洋品牌,在葫芦岛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举办兴城“海”字书法比赛、兴城海洋吉祥物设计大赛、兴城海洋形象logo设计比赛等系列文化竞赛,鼓励兴城市民积极参与,鼓励海洋经济企业积极利用兴城海元素文化进行宣传,形成兴城海洋品牌体系。

  

第十一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努力提高民生供给水平,增强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一节 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把稳就业作为首要工作,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就业,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一、稳定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政策的衔接。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就业,强化职业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实现高质量就业。鼓励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创业,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重点向泳装、旅游、餐饮等企业倾斜。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大力度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为斯达威泳装产业园、天诚泳业、网红基地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精准服务。建立“阳光安置”机制,加强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2025年,力争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达到100%

 

   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工资政策,健立企业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推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城市危房的改造步伐。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实施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内河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完成老旧小区整治,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停车场及背街小巷改造民生项目。按照促消费,调结构,扩投资,防风险的要求,继续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实现城市规划、出让土地、房地产发展相互联动,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发展。稳步推进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化。依托云计算、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新兴技术,推进房地产开发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等行业深度整合发展。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长期持续参保,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做好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工作。落实养老金、失业金、工伤生育保险待遇调整政策。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按新办法兑现待遇全覆盖。推进社保扩面提标。推进全民参保登记,统筹调整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到2025年,实现法定人员参保率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都达到98%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期社会救助政策和紧急救助程序。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库,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功能。搞好社会救助对象排查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和上级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开展社会救助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通过发放救助金、配发实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实施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社会救助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全面落实城乡困难群众冬季取暖救助。继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健全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供养人员救助标准,确保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加强日间照料、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设施等平台和网络建设,为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提供支持。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盘活存量,不断提高已有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床位入住率。优化增量,重点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失能失智老年人、方便可及的养老机构,引导社会力量适度建设面向高收入家庭的养老机构,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社区连锁化、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小微养老机构。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同时开办居家社区和机构服务业务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强化医养结合。加强与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相配合,与家庭医生、执业医师护士多点执业等改革相互动,与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医疗机构相衔接,探索从居家到社区、机构,从养老服务机构到医疗机构,衔接顺畅、整合统一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做好优待抚恤工作。逐年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及护理费,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落实优抚对象抚恤、生活补助、医疗等各项待遇。

 

 

 

专栏11-1  “十四五”时期住房和社会保障建设项目

1. 卧龙山生态园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5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养老公寓、业务用房、老年康复中心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

2. 和润德尊者小镇项目。总建筑面积712000平方米,主要建养老公寓、服务用房、养生公寓、健身训练中心、接待中心等。

3. 兴城市殡仪馆环保设施改造。在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筑面积550㎡,包括:更换高档拣灰火化机1台、火化机尾气处理设备6套;遗物祭品焚烧炉(带尾气处理设备)2套;十二生肖祭祀园(带尾气处理设备)2套,设备和基础设施改造预计总投资800万元。

4. 首山康养中心。该项目拟规划建设用3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3-5年。

5. 兴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本项目涉及64个小区,9188户,367栋住宅,总建筑面积641810平方米,基础设施改造。

6. 北方温泉康养中心项目,对八个疗区,共1368个床位进行适老化改造;望海楼和疗养中心两块区域各新建设一幢康养大厦,每幢建筑面积为25500平方米,床位各增加500张,包括医院、健康休闲区域、自理老人养护区域;新增幼儿托育区域,占地3000平方米,共设320个托位。

7. 兴城市医养结合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为5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8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482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置养护床位548张。

 

第二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实施内涵式发展,实行教育品牌战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育人机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向优质均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统筹基础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因地制宜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公办中心园建设。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2025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覆盖率达到50%

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打造教育品牌,实现“一校一品”。到2025年,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以上,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高中教育。要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一高中向省内名校目标迈进,二高中和三高中突出特色发展。力争到2025年,高考“双一流”和本科上线率均处于葫芦岛市一流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2%

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职普比”达11

    二、优化基础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加快实施《兴城市城乡教育布局规划》,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因乡施策,采取新建、合并、撤销等措施分步实施,使学校布局相对集中,方便学生就学。每个乡镇均应设置1所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的行政村可设置教学点。农村学校按照“优质、均衡、共享、发展”的原则,采取教育联盟和集团化办学的方式,中小学分别划分4个教育片区,设立片区学校联盟。适当减少村级小学数量,改变城区学校拥挤和农村学校小、散、弱的现状。“十四五”期间,在兴城河南岸新建一所优质初中,四中迁建,改造三中。新建邴家南一分校、迁建宁远小学、古城小学。在农村完成白塔小学、元台子小学、高家岭小学、文家中学等薄弱学校改造。优化整合村级小学,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兴城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按照优质均衡标准加大学校硬件投入,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交通等方面对农村学校予以充分保障。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增强承载能力,推动职教中心转型升级。

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葫芦岛市智慧教育平台作用,建设5G网络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教育教学资源城乡共享。

    三、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校长引领、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实行领导班子全员任课制,校长、书记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或讲座。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动态化管理,实行“网格”全覆盖。盘活教育资源,做好“定期交流”。侧重最新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以及教育改革形势的培训。实施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特别要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加强考察,分层培训,量才使用,培养一支富有活力的后备干部队伍。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完善师德考评机制,精细培训过程,创新培训形式。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及时补充教师队伍,有序实施教师招聘工作。启动名师领航工程,建成教育系统专家名师库。构建学科导师团队,引领、培训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师德师风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严格编制管理,合理调配教师,逐渐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发展。完善教师补充与在岗培训机制,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

引进高端教育人才。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吸引高端教育人才,特别是吸引高端教育管理人才,将兴城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专栏11-2  “十四五”时期教育建设项目

1. 兴城市南河(宁远)小学新建项目。建设地址南河南岸,海河大桥以西,占地5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设计48个班型,45/班,可容纳2160人。不含地钱,建筑造价3500/平。

2. 兴城市邴家(南一分校)小学建设项目,项目选址邴家湾,占地6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设计48个班型,45/班,可容纳2160人。建筑造价4000/平方米。总造价6400万元。现在正在初步设计阶段。预计2021年完工。

3. 兴城市古城小学新建项目。计划在外环区域建设用地。占地40-4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计36个班型,45/班,可容纳1620人。不含地钱,建筑造价3500/平。

4. 兴城市南河中学新建项目。建设地址南河南岸,海河大桥以西,占地5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设计36个班型,50/班,可容纳1800人。不含地钱,建筑造价3500/平。

5. 兴城市四中新建项目。建设地址大红门附近,占地50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计36个班型,50/班,可容纳1800人。不含地钱,建筑造价3500/平(辐射白塔、羊安、曹庄部分)。

6. 厕所改造工程。兴城市教育系统厕所革命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全市中小学及中心幼儿    园卫生厕所全覆盖,总建设面积6006平方米,化粪池3570立方米。专项1235万元,资金缺口723万元。

7.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1552平方米,包括培训室、科技示范棚区、加工实践区等;改造面积4831平方米,主要是科技楼及生活楼。

8. 兴城市第三第四幼儿园建设项目。兴城市第三、第四幼儿园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9. 兴城市优化教育布局及扩容提质建设项目。(1)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体育馆建设项目(2)葫芦岛市兴城市二中操场建设项目(3)葫芦岛市兴城市宁远小学建设项目 (4)葫芦岛市兴城市高家岭小学建设项目(5)葫芦岛市兴城市元台子小学建设项目(6)葫芦岛市兴城市闻家中学建设项目(7)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幼儿园(8)葫芦岛市兴城市红崖子幼儿园(9)葫芦岛市兴城市古城小学建设项目(10)兴城市四中新建项目(11)兴城市三中维修改造项目(12)葫芦岛市兴城市南河中学建设项目(13)兴城市温泉小学改扩建项目。

10.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汽车实训综合楼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新建汽车实训综合楼。

11. 兴城市职业教育建设项目。选址兴城市白塔镇白塔中学院内,总占地面积为 30 亩,总建筑面积为 8000 平方米;拟新建 2栋实训楼,包含主体工程建设及配套工程,其中:汽修、服装实训楼5000 平方米;农学、电商实训楼 3000 平方米。并购置配套的实训教学设备及公共设备等。建筑造价4000/平。

12. 兴城市综合职工服务中心。总占地2150平方米,综合职工服务中心,室外休闲场地,综合职工服务中心。

 

第三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一、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综合医院数量,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

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启动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程、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

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建成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加强中心卫生院、偏远薄弱乡镇卫生院和特色科室建设。推进市级诊疗中心建设,建立乡镇检查、市级诊断的远程分级诊疗机制。重点提升基层在检验、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防止过度医疗。推进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简化医疗程序,减轻患者负担。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疾病救治体系。推进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和救治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服务。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有效率达到规定标准。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辖区内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有效应对新冠肺炎、流感、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妇幼保健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活动。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强化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实施卫生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健康行业依法监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卫生健康行业综合监督执法。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明确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协同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医疗联合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到2025年,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辖区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实现“大病不出市”的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床日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医保复合型付费方式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有效衔接。

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障低价药、“救命药”、儿童药的保质足量供应。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药品采购“两票制”,落实高值医用耗材零差价销售政策。

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协调推进机制。

 

专栏11-3  “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建设项目

1. 兴城市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拟建技术成熟设施完善、处理规模为5t/d的处理中心,总建筑面积1893.84平方米,其中厂房1022.56平方米;暂存处200平方米;办公楼659.28平方米;门卫12平方米。

2. 兴城市人民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

3. 兴城市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项目地址位于兴城市人民医院内科住院部东侧,原海洋渔业局。项目新增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其中新建病房综合楼14543平方米,新建附属用房457平方米。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2023年建设完成。

4. 城市健康保障中心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点:兴城市滨海路西,兴城河南侧。用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27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722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5. 兴城市血栓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兴城市滨海路西,兴城河南侧。总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3090.5平方米,其中门诊住院综合楼10168.3平方米,综合办公楼2007平方米,设备用房915.2平方米,地下人防建筑面积524平方米。绿化面积5840平方米,道路及广场面积6687.51平方米。设计床位161张。

6. 兴城市中医药康养产业综合楼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兴城市龙兴路中医院地块内。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规划用地23902.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设置养老床位321张。

7. 沙后所镇卫生院原址新建项目。计划对沙后所卫生院进行原址新建,建设成为市人民医院分中心,计划开工时间为2021年,竣工时间为2023年年底前,计划建筑面积3000㎡。

8. 兴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设备购置建设项目。建筑办公用房、实验室、物资储备库等。

9. 兴城市中医医院康复制剂楼建设项目。项目地址:兴城市中医医院院内(龙兴路63号);建设内容:新建地下2层,地上13层双面框架剪力墙结构康复制剂楼一栋,建筑面积为20400平方米(含地下室2720平方米),总床位数400张。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成全市基层文化设施、队伍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摸底,完善城乡综合文化站建设,适当增加设施面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开展免费赠书活动。进一步推进政府建设的公共文化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不断丰富藏书、藏品,加快展览展示更换频率。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互动式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统筹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推进科教研学游活动。加快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推行“互联网+公共文化”,实现公共文化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云和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完善全民阅读数字出版分众平台、全民阅读网,继续开展兴城之夏,文化下乡,兴城海会等系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兴城读书月、节庆十二月、文化大讲堂等现有文化活动品牌的内容。办好乡村旅游文化节、梨花节、槐花节、民俗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服务。

加快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推动业态融合创新。进一步发挥“文旅+”的功能,强化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继续认定和扶持“文旅+科技”、“文旅+互联网”、“文旅+创意”、“文旅+金融”等新型业态示范企业和优秀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加大对制造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软件业等与文化创意项目跨界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研发环节比重和水平,引导产业融合和创新升级。

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积极推进古城基础设施建设、黑风山长城等兴城历史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测绘和保护现状调查评估等工作,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文物安全防范设施设备建设,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精品文物展览。全面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博物馆发展。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历史文物征集、历史研究。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整理研究工作,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规范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建立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途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和保护传承工作,以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推动体育惠民生建设,加强群众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行政村进一步完善健身广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运动。鼓励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推广武术、大秧歌、健身舞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休闲运动项目。重点抓好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建设。办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兴城市全民运动会,努力办成参与度高、竞技性强的精品赛事。到2025年要力争形成一个在市范围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大型群众性品牌活动(赛事)。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制度化。

办好市业余体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力争有200人进入市体校,30人左右入选辽宁省体校,5人入选辽宁队,使市体校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全省示范体校。争取1所学校进入国家级体传校,2所学校进入省级体传校。中小学足球普及率100%,中小学特色足球学校15所。加速培养和引进尖子运动员和高水平的教练员,发展壮大裁判员队伍,力争每个重点项目都有1-2名具有省级先进水平的教练员,二级以上注册裁判员队伍增加到200人。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扩大创建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常态化宣传报道道德模范、“最美兴城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群体。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先进典型宣传表彰。

做好道德模范等慰问帮扶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工作机制,引导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始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统筹协调和建设指导,有效开展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建强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培育一批有主题、有特色、有内容的工作品牌和活动项目,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完成乡村学校少年宫系统平台档案录入。

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级辅导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弘扬文明社会风尚。

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持续深入推进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构建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文明旅游、文明交通主题活动。继续开展“倡导绿色生活 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开展网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开展网络公益活动。

 

专栏11-4 “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建设项目

1. 云擎伟业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4585平方米,修建400米标准田径场(塑胶跑道、场内足球场、人工草坪、跳高、跳远、铅球、标枪)及网球、篮球、羽毛球场地等配套设施;宿舍楼及室内训练、医疗按摩房等。

2. 美术博物馆。

 


第十二章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一、加强系统治理现代化建设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兴城版。建立健全平安兴城建设协调机制,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思路,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整合为一,实现全市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大社会领域普法宣传力度,扎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持续培育市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依法治理违法出租房屋、非法盗采国家资源、违法建设等问题。维护兴城社会和谐稳定。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

    三、加强综合治理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层面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体系以及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文明引导活动。把流动人口纳入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完善住房管理,加强出租房屋规范化管理。

第二节 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一、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

加强源头治理,继续学习“枫桥经验”,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提档升级。加大对商事纠纷、退役军人事务纠纷调解工作指导。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二、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深入推进个人调解室和“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实现乡村全覆盖,畅通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完善信访制度 

积极推行网上信访,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解决信访问题。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认真处理退役军人来信、来访诉求,倾听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扎实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重点在落实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上有新突破。持续加大对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对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加强对“两新组织”和新兴媒体的服务管理,引导“两新组织”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做到诚实守信,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

    二、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在“网格化”巡逻体系中建设街面警务站,依托交警平台,开展警务综合服务。增设兴城西站电子卡点。在智慧内保建设中,市重点部位定期组织常态演练。部署前端智能分析设备,提升寄递物流、城市公共交通安检过程中对枪支零部件的排查能力。在重点网站内开展公开巡查执法工作。研发推广符合防控实战需求的创新型应用模型。建立集门禁、人脸、车禁、视频监控及人力部署为一体的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实现与市县、省、部级系统汇聚对接。

第四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三大体系”,提升安全治理法治化、科技化、社会化水平,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实现持续下降,伤亡人数进一步减少,有效遏制恶性安全事故,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努力建成全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一、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

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将安全生产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行分解落实。全面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三级五覆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实现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全覆盖。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督促企业自觉落实工作职责、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达到行业标准、承担法律责任,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严格安全责任追究。进一步修订完善市级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严肃安全生产警示、约谈和巡查制度。严肃事故直报制度,完善事故调查处理信息通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

    二、建设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

建设事故隐患动态监管系统。建立起以网络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企业自查自报自改、部门实时监控为核心的兴城市隐患排查治理动态监管系统。

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对重点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按期整改率不低于95%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生产作为高危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三、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夯实应急救援基础。加强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应急设施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建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加快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系统建设。到2022年,至少建成1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大力开展应急救援综合、专项实战演练和技术比武,建立政府和企业应急演练定期上报机制,推动企业实现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全员化。

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坚持科学施救、安全施救,严防发生次生事故。建设市级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立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和应急演练、事故应急处置第三方评估制度。

第五节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法律为治理基础,推动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发力,创建多元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好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注重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自律功能,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加大社会领域执法力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二、推进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

推进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专栏12-1  “十四五”时期应急建设项目

1. 兴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是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

2. 兴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应急物资储备库1座,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配套完善给排水、供电、消防、供暖及绿化等附属工程。

3. 兴城市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占地5亩,新建2000平方米储备库并购置相应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地址位于兴城市旧门乡粮库院内。

4. 兴城市果园西路消防救援站改建工程。主要改建果园西路消防救援站车库、指战员寝室、消防救援站功能库室,保障消防执勤车辆正常停放,改善指战员生活环境。

5. 兴城市消防水源建设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市政消火栓150个,消防水鹤10个,并对已有市政消防水源开展常态化维护保养,确保各项消防水源设施完整好用。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绿色兴城

第一节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重点抓好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完善绿色建筑建设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促进交通运输节能,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客运车辆领域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的比例,鼓励引导客运班线、旅游包车和货运企业优先选购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车辆。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商贸流通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壮大核能、氢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及装备配套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采取企业节能自愿承诺和政府适当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增量均控制在辽宁省指标范围内。

二、加快节水改造,高效利用水资源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继续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落实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0。推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约束性目标。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建设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改善地下水严重超采、海水入侵的问题。继续落实“河长制”,加强水系治理。

 

    三、强化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适度超前规划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为全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科学控制城镇工矿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范工业集中区集约用地。深化挖潜和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与闲置土地,合理规划、严格审批临海产业园区新增建设用地,继续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范国有土地协议出让行为,加强划拨土地供应管理。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支持矿山企业技术和工艺改造,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发展绿色精深加工工业。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第二节 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狠抓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完成省和葫芦岛市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目标。加强臭氧的环境治理,根据生态环境部和辽宁省实施VOCs和氮氧化物治理的政策和措施设计减排目标。要深入调整能源结构,鼓励推进天然气、电力、蓄热式等电供暖方式,加强在用燃煤锅炉排污监管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强化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治理和防治。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焚烧综合管控及综合利用,实现污染气体全面达标排放。“十四五”期末,空气优良天数、空气质量达标率、PM2.5年均值均达到省和葫芦岛市环保目标。

    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保护好水源地,推进重点流域沿岸和环渤海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城市,坚持用最严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城市项目。重点推进兴城河、烟台河和女儿河河道治理工程,完成东河、温泉河综合整治。深入落实河长制,全市河流优良比例大幅度提高。加强河道砂石资源管理。安排治理兴城河流域、兴城市中部地区、六股河左岸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进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加强环渤海生态环境保护,狠抓源头防控,确保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大幅降低,入海排污口整治达到国家要求。开展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逐步恢复渔业资源。加大围填海专项整治,加快建设“黄金海岸”。做好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动态监管任务,组织实施本级审批项目用海的动态监管工作,开展小范围的海域空间资源监视监测和重点海域监视监测。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三维全景、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结合现场监测,对重点海岸线、重点海湾等海域空间的形态、面积(长度)、开发与保护现状以及入海河口、领海基点周边海域、保护区等重点海域的形态、水深地形、开发与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综合管控。尽快填补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布局空白,逐步培养样品采集、常规要素分析、基础信息采集等环境监测能力,以及对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监测能力。

    三、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监管

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场地污染环境监管,加强农村土壤环境监测,对持久性有机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重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的连续性。将风险管控理念全面融入到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中,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强白色污染治理。

    四、深化生产和生活源污染治理

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强化工业企业污染全过程管控,推进治污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工业聚集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治理。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量或减量替代。全面改革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加强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管理和督导,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加强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和就近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

    五、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推进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建设,继续建设美丽示范村和整洁村,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环境要有根本性改观。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大畜禽养殖行业环境监管,促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种植污染,加强秸秆、农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引导农民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增施有机肥。“十四五”末期,全市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80%10%。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不可降解地膜回收率达到95%,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70%。农产品生态环境污染因子监控指标实现全覆盖。制定出台种苗行业培育标准,从源头保障农作物优质化。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一、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斑块,进一步增加绿地面积,完善城镇生态系统。继续巩固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水平,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牧草地的生态建设,提高区内生态环境水平。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因地制宜增加耕地、园地、林地等农用地面积,提高生态保育功能。加强首山、海滨和觉华岛等景区的建设,逐步完善森林和海洋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市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推进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的开发原则,积极探索觉华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红海滩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体制机制,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加强保护区环境容量控制,打造良性、可持续的生态示范区。

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开展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统筹配置、合理开发海岸线和海岛资源,加强受损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修复保护,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重点保护环岛防护林、沿海湿地保护区、滨海沙滩带及海蚀崖带,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完善沿海渔业养殖区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推进环境改造升级,完成生态环境整治,建立生态环保渔业园区,实现沿海渔业绿色发展。

三、丰富城乡生态产品供给

扩大和丰富城市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景观河流的保护力度,开发城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服务供给,建设生态示范村镇,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市新景观,树立“城、泉、山、海、岛、河、滩”七大复合型生态宜居城市品牌形象。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责任、组织协调、评价监督制度。完善和厘清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加强属地管理,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生态保护的协调、联动,实现分层制定、分级落实、任务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保障实施。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责任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推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和监督体系。

打造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融资制度,拓宽环保资金来源渠道。推出绿色金融理财产品,推广绿色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信贷支持,对污染和破坏生态资源的企业贷款采取限制政策。

    二、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和修复经费短缺、环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矛盾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利益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资金、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生态建设和修复资金的管理、监督和评估机制。科学界定生态补偿主体和补偿范围。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特征,制定适宜的生态补偿政策和补偿标准。采用经济补偿、资源补偿和生境补偿等多元化补偿方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枢纽,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定向援助、人才技术培训、共建经济区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旅游合作等方式,解决生态补偿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常态化、良性循环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和监管制度

加强和提升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建立环境风险防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环境风险防范综合协调力度。提高环境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利用现场监察、“12369”环保举报和卫星监测等信息进行监管预警。明确预警启动和解除、打断判定、区域应急联动等相关要求,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效果,降低次生环境事件造成的环境风险隐患。

以推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为重点,以落实排污许可制为主线,加快完善全过程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生产监管、质量检测、执法查处“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坚持源头、标准、 监管、检测、诚信“五手齐抓”,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 以上,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完善农村环保监管体系,解决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专栏13-1 “十四五”期间环保方面的主要项目

1.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兴城市供水降损改造和水质保障工程;河流四乱专项整治;沿海渔业养殖专项整治;入海排污口整治工程(二期工程);水源地评估及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城市饮用水水源保障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烟台河水源净水厂工程;辽宁兴城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项目。

2.环境整治项目

实施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城市项目;“百村美丽、千村整洁”专项行动;邴家湾区域环境专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高家岭镇护堤项目。

 


第十四章 加强改革开放,促进区域融合

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完善乡村行政体制机制;优化旅游资源管理机制。营造市场经济环境,准确定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优势产品贸易份额。加强区域融合,积极引进内外资,打造开放、包容、便利化兴城。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调整政府职能定位,科学规划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明确各层机构事权与责任。放权到人、追责到人,做到相关事务“事事有人办理,件件有人负责,层层有人监管”,细化任务,压实责任,真正做到政府工作“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做到“一站式”、“网络式”行政办理,深入推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行政服务理念,减少不必要和重复性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文件,做到“有据可守,有规可依”。科学构建政府服务工作评价指标与考核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导向,丰富群众意见反馈渠道,综合城市发展建设各项指标合理设定权重,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严格执行奖惩激励机制。

    二、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组建“有经验、懂情况、做实事”的基层领导干部班子,明确村党委与村委会的职责关系,从制度上合理把控二者的责权范围,由村党委把控宏观发展方向,由村委会处理乡村具体事务。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提高村民参与意识与选举质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治理体系,实现治理重心下移。整合规划现有村落布局,对部分人口流失严重、人口居住散落、人口密度稀疏的村庄化零为整,通过上级政府政策引导和保障激励举措鼓励村民搬迁,对空闲土地重新进行合理规划。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构建,试点实行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度。推动农村产权入市交易,构建在线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明确交易规则,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监控监管功能,真正做到“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公平公正公开交易”。

第二节 促进市场体系发展

    一、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政府要秉持“政府行为有利于市场机制发展”的原则,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培育市场经济环境,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服务、保障职能。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市场供需关系为引导建立城乡一体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要素市场,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化竞争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政府对市场企业主体的监管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市场管理条例,打破垄断和价格歧视,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逐步扩大个人诚信系统覆盖的领域,扩大个人信用品种。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贷款、上缴税费等纳入信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二、加强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战略投资。建立国有企业“民企形态”,树立民企心态、状态、业态,树立危机意识,坚持创新理念,推动创业发展,立足主业项目做大做强,拓展增值项目做实做好。

 

    三、强化非公经济建设

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强化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来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内生动力。着力促进扶持中小微企业“点式”发展,在融资渠道、审批服务等方面给予非公企业Betway必威体育:支持。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给予民营经济Betway必威体育:的自由空间,使整个民营阶层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合法的财产权。从财政体制上进一步推动结构性的减税措施,通过清理乱收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降低中小微企业“税收痛苦指数”。

第三节 扩大对内对外贸易

    一、发挥主导产品贸易优势

进一步扩大泳装、农产品等现有优势贸易产品的良好基础,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对各类商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贸易准入标准与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升贸易收益。增加花生、红薯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品种,通过对产品进行精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出口结构由基础农产品向高端农产品转变。培育高价值海产品,引进优质海产品深加工工艺,延长海产品保质保值期限,减少向欧洲等远距离市场贸易运输所引起的产品损失。打造泳装自主品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泳装贸易“高--低”产品线并行,扩大产品多样化,深入调研不同贸易市场的区域特点与消费者的审美偏好,提升泳装出口的针对性与差异化。在继续扩大俄罗斯、日韩、蒙古等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拓南美、中东欧等新兴贸易市场。

    二、营造新兴贸易业态环境

借助互联网搭建网上贸易交流平台,抓紧境内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贸易发展形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加快推进海外仓建设,进一步扩大兴城市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引导企业了解世界前沿贸易机制,推动贸易渠道由传统贸易逐步向E国际贸易转变。通过政府官员直播带货,以政府公信力为背书,对贸易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供保障。建设兴城市国际泳装聚集采购市场,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为大力发展“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打好基础,争取成为“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一批试点地区,以此推动兴城市泳装贸易便利化,扩大泳装出口规模。在外贸企业行政手续审批等方面开通绿色窗口,节约企业的时间成本。复制自贸区经验,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业务应用率。

第四节 提升投资合作水平

 

    一、加强区域经济融合

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融入辽宁省经济圈,紧跟葫芦岛市、辽宁省对外合作步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辽蒙欧、辽海欧、辽满欧中欧班列线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欧洲的货物贸易联系,加强与日韩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引进日韩企业投资兴城、落户兴城;融入东三省经济圈,借助东北振兴发展机遇,以自有优势为基础,扩大开放;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学习瓦房店市、庄河市等优秀县市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以产业链分工、利益共享为纽带,积极承接大连市、青岛市、北戴河市等海洋工业产业转移;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加强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实现产业梯度分布、优势互补,承接京津冀优质产能,力争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政策互动、共荣互利的新机制新局面。

    二、强化招商引资政策

制定鼓励招商引资新办法,加快企业落地。全面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对外来企业投资经营行为所涉及的市场准入领域和环节,实行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全面扩大招商引资产业范围。以“大项目”为支撑,利用产业关联影响效应,形成“以外引外”突破口。加大投资政策宣传,线上线下并行,线上通过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官方门户网站等渠道实施更新兴城招商引资政策,线下定期参与城市宣介会,推动兴城政策“走出去”,开展企业招商推介会,加速外部企业“引进来”。积极为企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提升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把鼓励创新创业与培育市场主体统一起来,坚持大中小微企业一起抓,数量、体量、质量有机统一,多措并举推动市场主体广泛而快速发展。

    一、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体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中小企业。加强龙头、品牌、高新技术等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创新、装备更新,向国家申请资金补助、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等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创新,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信息化技术。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新兴业态。建立并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载体,促进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生成企业、形成产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创新创业。

 

    二、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

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传统技术升级改造,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创新技术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支撑兴城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快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在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和技术平台,帮助企业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保证各级财政支出的科技三项费用稳定增长。扶持鼓励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对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

    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平台。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

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好双招双引工作,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升级博士后创新人才政策,实施高校学子回兴城创业就业计划。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以“兴辽英才计划”为引领,重点做好高精尖外国专家的引进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招才引智载体平台建设。建立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完善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具体措施,落实好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各项待遇。

第二节 优化营商环境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

持续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政务服务大厅,全市各职能部门审批职能、审批人员全部入驻。坚持“六个一律”。全面推开工程建设项目“一个窗口”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并联审批、联评联审、集中审图、区域环评、区域能评。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打造“一枚印章管审批”模式,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90个工作日办结基础上,普遍将办理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以内。

放宽市场准入,简化企业开办程序。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行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实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外网申报,实施电子营业执照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和机构。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禁对企业征收“过头税”。行政机关向企业收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现行有效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清单进行。建立交易目录清单,整合公共交易平台,精简管理事项和环节。

    二、深化放管结合改革

严格执法程序,建立规范文明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实施执法报批制度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相结合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构建公正司法运行体系。推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提高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率。

完善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兑现政府承诺,将诚信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推进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广泛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开展信用村、信用单位、信用企业创建评比活动。

    三、优化服务改革

加强金融服务,优化融资环境。推进银行加大对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企业融资规模。开展“群对群”的精准服务。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结合实际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尝试设立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推动建立由银行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商业化银担合作新模式。加快发展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法人保险、法人信托等创新业务。

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葫芦岛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积极推进全市各职能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一体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推进电子证照的实际应用,创建“线上办事为主、线下办事为辅、自助办事为补”的政务服务新格局。逐步实现“一网通办”,实现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的目标。贯通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政府信息“一门户公开”、行政审批“一站式办结”、市民诉求“一号码连通”、公共资源“一平台交易”、事中事后“一平台监管”、公共信用信息“一目录征信”、五级政务服务体系“一网络通办”。打造掌上政务服务,开通“帮办代办”服务,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编制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开展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积极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开展网上验证核对。加快实现全市“一平台、一张网、一个库”。

第三节 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完善协调机制,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规划落实。

    二、统筹规划体系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确保各级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年度计划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三、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推进建设和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并将规划的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中推进实施。把重大项目建设列入市政府重要议程,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依法依规推进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缓解建设用地约束;通过内引外联、银企合作、融资创新等方式缓解融资难问题。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在建设立项审批、用地指标、资金落实征地拆迁、环境容量等方面的优先保障,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建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长效监督机制,落实项目建设多项监管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四、开展评估考核

地方、部门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要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市级有关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规划实施中期,由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

    五、增强政策保障

深入研究东北振兴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争取落实国家、辽宁省的在各领域财政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完善产业指导和扶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针对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方向及优势产业成立专项推进机构,促进政策效应集中释放。 

 
责任编辑:刘宝良 关闭窗口